正文

“冬天”究竟意味着什么(6)

过冬:中国企业何去何从 作者:周永亮


可见,“蓝海”是美丽的,但通往“蓝海”的航路却充满暗礁和危险,明智的人,务必警惕。

第二个误区就是把“自主创新”理解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自主创新”或者“创造出完全与他人不同的新产品、新技术”。实际上,任何创新都难以做到这一点,而且也没有必要。“创新”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我的印象里,20世纪90年代后期也曾经流行一时,现在又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词汇。研究创新的学者们将其视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热衷创新的企业家们将过去自己没有的、现在拥有了都叫作创新,美其名曰“拿来主义”。我觉得好像“创新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2006年,如果说有一个词,人们说得频率最多、最大众化、最没有边界、最容易引起歧义,非“自主创新”莫属。在此,我问一句:企业难道不就是不断突破自己的自然过程吗?这一点,熊比特显然已经把问题说透了。创新是美好的,但实现创新的道路却是充满黑暗、歧途的!前行的人,务必小心。

消除误区的最好方法就是学会战略思考!

我曾经在2007年初为《中国不动产》杂志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房地产企业的战略生存时代到来了”,其实就是希望房地产企业认清形势、学会更具前瞻性的生存方式。但是,文章并没有什么反响。因为那个时候,中国房价还在不断上涨。这种观点过于书生气。

今天的危机则活生生地告诉每一位企业家,必须学会在不确定的生态环境下进行系统的战略思考,对于目前企业生态环境的本质进行深入的分析。战略就是研究,没有研究就没有战略。没有对天下大势的多年研究,诸葛亮就不会有“隆中对”的蜀国大战略思路;没有对电子行业透彻的理解,三星集团就不会有近年来的迅速崛起。

笔者认为,在对环境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实现战略创新、培育企业的核心成长力,是企业应对危机、实现持续成长的根本出路。

核心成长力是笔者自创的概念。这是一种在特定生态环境下的转变力,它涵盖了核心能力。与其说这是一种力,倒不如说这是一种机制,它是一种集合企业各类资源和能力并不断将其转换为持续发展能力的机制。

就像一个人,大脑算不算核心能力?心脏算不算核心能力?我觉得好像都应该算是核心能力,因为缺了谁都不行。但是单独依靠哪一个也不成,必须将它们进行必要的整合。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能力集合机制,也就是人的成长机制。企业亦然,核心成长力就是这样一种根据生存环境不断进行整合与调整的能力转化机制。显然,这是一种动态的机制或综合能力。

拥有卓越的商业模式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吗?否!

商业模式也有局限性,有生命周期,有环境适应性。有很多企业因为将商业模式生搬硬套到各种环境下或者守住陈旧的商业模式不放而出局。

沃尔玛拥有世界上最卓越的零售业商业模式,凭借此模式不仅做成了行业的世界第一,而且连续数年成为世界500强第一,但是在日本、韩国却遭遇滑铁卢,在中国长期处于不盈利状态。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面对本地消费环境,商业模式却没有进行多少变化,适应性明显减弱。还有很多优秀的企业不是没有核心能力,也不是没有好的商业模式,而是未能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主动的更新而衰落。这就是可怕的成功模式综合症。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中外许多企业都是在商业模式很成功的时候突然垮台或遇到重大挫折,这在中国的企业中表现尤为明显,从一路凯歌的三株集团到踌躇满志的顺驰地产。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常常也有“成功是失败之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