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的“冬天”:十年寒流下的艳丽樱花(6)

过冬:中国企业何去何从 作者:周永亮


日本政府对科技的重视以及企业对技术竞争优势的追求,使日本企业一直保持着在技术上的优势,在“失去的十年”中以及21世纪初,在IMD的国家竞争力评价中,虽然日本的综合实力有大幅度下降,但IMD还是对日本的科学技术基础条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特别是对研究开发投入的表现方面。在2006年的IMD国家竞争力评价中,日本的“科学技术基础条件”的综合评价在60个受到评价的国家中排名第2位,仅次于美国;日本经济产业省产业技术环境局公布的2006年度“日本产业技术研究开发活动报告”的数据表明,日本的研究开发投入金额从1999年开始连续5年持续上升,在2004年度达到约17兆日元,创历史新高,它的研究开发费用在世界范围内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

在告别“失去的十年”之后,日本经济东山再起的一个最主要的动力就是它所拥有的扎实的科学技术基础。

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增长型”转变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日本企业并不像欧美国家企业那样重视资本收益和股东收益,他们更为看重的是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因为,在日本,企业的规模会给企业的经营者带来相应的社会地位。正是在这种“数量增长型”经营战略指导下,日本的汽车和电子产品在世界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上势如破竹,迅速挤占了美国市场,以至美国人惊呼这是日本人发动的第二次珍珠港袭击。“数量增长型”战略不仅确立了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显赫地位,同时也对日本社会就业的增加和企业劳资关系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泡沫经济破裂后,日本陷入了两个不景气的怪圈:一是企业经营不景气的怪圈。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异贷”,企业的经营恶化,设备投资直接减少,这又使得企业经营更加不安全,金融进一步缩小。二是家计不景气的怪圈。由于企业经营恶化,大量裁员,员工的薪水也缩水,导致了普通家庭消费支出减少,而个人消费低迷又使得日本整体的需求进一步缩小,反过来又使企业的经营再度恶化。

面对国内市场环境的巨大变化,日本企业逐步认识到,“数量增长型”的经营战略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要摆脱困境,只能调整经营战略和目标,通过“质量增长型”谋求出路。因此,在这十余年中,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对吸取欧美企业的经营理念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开始在提高资本收益率方面大做文章。例如,为了提高设备利用率,会削减固定成本,并关闭一部分工厂;为了降低资金使用成本,会大量处理土地、股份等资产,以增加流动资金,并尽可能减少有息负债;为了提高盈利水平,会从那些附加值较低或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的业务领域撤出等。这些调整和转变虽然进行得十分艰难,但经过长期的努力,其效果在近几年已明显地表现出来。据日本瑞穗综合研究所的计算,到2004年,日本制造型大企业的资本收益率为5%,已经与美国企业不相上下。

索尼转身:日本式经营的自我否定与变革

1990年7月,日本发布了“1990年度经济白皮书”,这一白皮书被称为日本式经营的礼赞,在日本国内首次对日本式经营“无敌不败”的神话定下了官方基调。所谓日本式经营一般是指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企业工会、主办银行、企业相互持股等日本企业的经营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的企业迅速崛起,大有领先世界潮流之势。在这种情况下,从美国开始,学术界兴起了研究日本企业的高潮,日本式经营也被称为是生产力最高的企业系统,无数的礼赞创造了日本式经营“无敌不败”的神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