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中国的基本做法:市场与调控的协调运用(2)

和谐方舟:中国拿什么奉献给未来 作者:汪澄清


国家是如何实现财政收入的呢?主要是征税,在农业方面主要表现为“公粮”。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税收体系,从而构成当今财政收入的主要手段。

在平常的年份,可以通过“吞吐”政策实现富国与富民相协调的目标,但是在特殊的年份,比如出现饥荒、战乱,国家就需要更多的财力支持。如何解决由此带来的财政不足呢?一种观点认为可以根据需要增加税目,提高税率,但这并不是管子的主张,因为税目、税率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不可随便变更,否则会打乱农民的粮食、资金、生活等方面的安排,引发民怨,甚至会造成社会动荡。这时就需要动用另外一种生财之道:金融信用。

在某种意义上,管子是一位善于利用金融信用解决经济困境的大家。这里不妨举例说明。一次,管子得知城北有人掘地,掘出一只龟,就让齐桓公派十辆马车,携带一百两黄金到这户人家祝贺,封该人中大夫爵位,并对这户人家说,“这只龟是东海海神的后代,样子像龟,是无价之宝,现在寄居你家。你要把它放在大盘子里,每天都要杀四头牛,用四头牛的牛血来祭祀,好好照顾。”四年后,齐国出兵攻打竹国,得知丁富户家所藏粮食足够齐国三军食用五个月,便召见丁氏,声称:“我现在举兵,需要粮食。现在用我这只宝龟做抵押借你的粮食,日后再还你。”丁氏一再下拜,表示感激,但不敢收下这个“宝贝”。齐桓公对丁氏说:“我已经老了,我的儿子不懂得这个道理,你现在一定要收下这只抵押品。”于是丁氏回到家里,改建了房屋,铺好席子,毕恭毕敬地把龟供养起来。后来,齐桓公又规定,宝玉值七千两黄金,宝龟值四千两黄金,为这些物品赋予了金融信用的意义。这样,通过发展金融信用,国家就有了更多的财富,可以在国家发生危机的时候用来缓解危机。[39]显然,这种信用在当代有了更为直接的表现方式,比如发行国债等。

不过,这些富民政策存在一个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受益的主要是能够生产粮食的农民。在一个国家还存在不能从事粮食生产的人,比如生活在山区的山民,生活在滩涂的渔民,生活在矿区的矿民。如何对他们实行富民政策呢?这就需要因地制宜,为他们铺平致富道路。比如,国家可以在兴建建筑物时规定,只采用甲地出产的特种木材,以改变甲地的贫困状况,也可以要求贵族统一穿着某种兽皮,为山民提供出售该种兽皮的机会,增加山民的财富。这种方法到后来发展成为政府采购,进而发展为凯恩斯通过扩大政府公共开支实现增加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的财政政策。

当然,国家不能把一切都包下来,因为山区的林木可以制作家具,可以作为燃料出售给不产林木的农业地区,从而使山民用出售林木的钱购买所需要的粮食。矿山的矿民可以出售炼出的铁来换取粮食。这就需要专门的场所和从事贸易的商人,这些商人甚至可以把南方的水果运往北方,把东海的食盐、带鱼运往西部,把甲地的刺绣运往乙地和丙地,从而使那些不产粮食或者粮食产量不高的地区居民也能够通过市场获得生活所需要的粮食。与此同时,那些农民通过交换也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刺绣、针线、食盐、带鱼、家具等生活用品。是否要对这些行业的产品价格进行控制呢?管子明确表示:不需要。如果控制了,市场就变死了,货物就不能流通了,人民就富裕不起来了。因此,如果考虑到农民之外的更多行业的就业人员,要使所有的人都富裕起来,就需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充分调动各地人民参与市场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