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宏观调控的手段

和谐方舟:中国拿什么奉献给未来 作者:汪澄清


既然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职能就是抹平经济周期,以避免经济周期中最坏的情况,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那么它是怎样实现这一目标的呢?

财政政策向来是宏观经济政策中最重要的工具。它通过调节税收和政府开支来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从而达到抹平经济周期的目的。政府开支有两种形式,一是政府购买,二是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购买,包括购买通信卫星、洲际导弹,建筑公路、堤防、水利枢纽工程,支付公务员工资等。政府转移支付,包括提高城市贫困居民最低生活线,提高失业和养老保险水平。政府开支的数量,决定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相对规模,亦即GDP中有多少是以集体形式而不是以私人形式消费的。显然,政府开支会影响宏观经济的总体支出水平,从而会影响GDP水平。

税收是财政政策的另一种形式。它通过两种途径影响整个经济环境。一是通过影响人们的收入来影响人们的储蓄和消费;二是通过影响商品的生产成本、价格和竞争格局,实现对企业、产业、地区经济的宏观调控。例如许多国家通过减免税收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高技术产品的生产。中国在20世纪80~90年代在深圳实施了十分优惠的税收减免政策,从而有效地吸引了外来投资,使深圳在短短的十几年中从一个不知名的小镇变成一个比较发达的大城市。

更多的时候,政府开支与税收政策是双管齐下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肯尼迪总统采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观点,使财政政策成为美国对付衰退和通货膨胀的主要工具之一,他提出了减税计划帮助经济走出低谷,但由于1965年~1966年对越战争中财政扩张的影响,又导致经济增长过快,超过了潜在GDP水平,于是通货膨胀开始升温。为了对付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抵消越战所增加的开支,1968年美国国会批准了开征一项临时性收入附加税。事后,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项税收增加政策的力度太小,行动太迟了。面对1981年~1982年的经济危机,美国也是通过大幅降低税收,大力扩张军费开支来有效缓解经济危机,从而使美国经济进入1983年~1985年的高速扩张期。由此可?看出,政府开支与税收政策是一个天平的两端,需要某种动态的平衡。当财政赤字增长到一定程度时,需要降低赤字,这就需要减少开支和增加税收;经济衰退时,又需要扩大政府开支,减少税收以刺激消费,进而拉动生产。随着1984年~1985年美国经济的扩张,缩小财政赤字的任务又降临到美国政府头上,于是1985年通过了限制赤字的《格莱姆拉德曼法案》;1984年、1990年和1993年都增加了税收。然而在这个阶段,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仍然持续增长。这样,当克林顿总统上台后,他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降低财政赤字,1993年预算法案便得出这样的决定:在今后五年内争取减少1500亿美元的财政赤字。

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大工具,它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达到抹平经济周期的目的。自从20世纪70年代随着凯恩斯时代的没落,财政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的地位也随之没落。紧随其后的货币主义虽然没有取得凯恩斯主义曾经取得的辉煌,但它对宏观经济政策却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因为从1979年之后,货币政策已经成为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与经济周期作战的主要武器。1979年~1982年,美国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得利率上升,经济增长放慢,失业率上升,初步显示了货币政策对于经济周期的调控能力。之后,1982年~2000年,美联储谨慎的货币管理支持了美国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轮经济扩张。2001年~2002年,美国经济遭受“911”袭击、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前景不甚明朗,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美联储,希望美联储能够给整个经济指明一条发展的道路。这说明了人们对于货币政策的重视,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美联储工作的认可。美联储为了稳定和抹平经济周期所作的每一次努力,包括2000年~2001年连续11次降低利率等举措,对美国整个金融业和经济都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公众已经把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潘视为仅次于美国总统的第二个实权人物,这说明货币政策已经成为美国调控宏观经济最有力的杠杆。值得注意的是,货币政策成为调控经济的有力杠杆,不是美国现象,而是世界现象。因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已经普遍把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但是,我们在讨论货币政策的重要性时,不能简单地把它的作用扩大化,因为财政政策毕竟仍然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杠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