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抓大能放小(2)

破局 作者:莫可


吕端设思深远,态度镇静,老谋深算,在预知王继恩等人的计谋后,审慎防备,先果断锁住王继恩,防止节外生枝。然后以先帝的名义和顾全大体的理由说服李太后,到真宗即位后,还想到卷帘验明正身,虽属犯上之举,但却是非常时期不可忽视的一道程序。

最后,为真宗清除异己,稳固其地位,也是政治斗争的必经程序。

从这一系列步骤来看,吕端的确不愧“大事不胡涂”的美誉。小事不胡涂,不能说是有见识;大事一定不肯胡涂过去,这就是智慧加决断。

大事不糊涂吕端的为人又如何?列出几件事看看。吕端爷爷吕兖的顶头上司(五代十国的事)沧州节度使刘守义造反,兵败后吕家被牵连要诛灭九族。当时吕端的爸爸还是个小孩,同乡老友赵玉冒死说吕老爸是他们家儿子不是吕家的,保了吕家一脉。后来吕端报恩,几十年一直照顾赵家,把赵家小孩赵绍宗当成自己亲儿子,还负责给推荐了工作。

吕端有个老乡,儿子瘫痪卧床,吕端每个月都给钱。但是他却从不私蓄财产。以至于辞世之后两个儿子生活困难,卖了祖宗房产还是一屁股债,媳妇也娶不起。直到宋真宗偶然得知,才替吕家两位公子赎回房产、还清债务、解决个人问题等等不表。

宋史《吕端传》对吕端的能力为人,各方面评价都高得罕见,甚至夸他“恣仪瑰秀”长得帅。看吕端四十年宦海生涯,两代帝王都很受宠,几乎没有受到冲击,这个就非常罕见。其实仅从这里提到的几件事,就大致能想像到官场的种种凶险,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吕端,一路化险为夷走过来。

对局之中,把“抓大放小”之计用在正道上,则多少有些悲壮和凄凉的色彩。大难当前,有人主动站出来代人受难是一种牺牲小处,完成大局;为了渡过暂时的难关,而被迫放弃眼前的利益也是一种抓大放小。

公元前607年,晋灵公被赵氏家族成员所杀。几年后,晋灵公的继承人晋景公即位。晋景公的宠臣屠岸贾进谗言说:“赵氏家族过去弑杀了灵公,现在他们又在密谋造反。”晋景公信以为真,命屠岸贾将赵氏家族斩尽杀绝。

有人将这一消息偷偷告诉了赵氏家族的重要成员赵朔。赵朔把自己已怀孕的夫人送入宫中躲藏,然后自杀身亡。不久,屠岸贾率领军队冲进赵家,将赵氏家族满门抄斩。只有赵朔之妻因事先躲入王宫才幸免于难。后来,赵朔之妻生下一子,取名赵武。但不知是谁走漏了风声,屠岸贾到处寻找赵氏孤儿,并下令把晋国半岁以下、一月以上的婴儿一律杀死,隐藏赵氏孤儿者将处以极刑。

在这危急时刻,赵家的两位忠实门客程婴和公孙杵臼,商量怎样才能保住赵氏孤儿。程婴有一个儿子与赵氏孤儿同龄,他愿意献出自己的儿子代赵氏孤儿受死。公孙杵臼说:“你肯舍得你的孩儿,不如交付与我,你向屠岸贾自首,说公孙杵臼藏着赵氏孤儿。屠岸贾必定领兵校来捉拿,我便和你亲儿一同受死。你将赵氏孤儿抚养成人,与他父母报仇,方才是个长策。”商量妥当后,公孙杵臼先带着程婴的儿子藏进山中,然后程婴去向屠岸贾告密。这样,公孙杵臼和程婴的儿子被屠岸贾处死,而真正的赵氏孤儿被安全地送出王宫,由程婴抚养成人。

赵氏孤儿就是后来的赵武。到赵武十五岁那年,他终于为赵氏家族恢复了名誉和地位。年少的赵武对新任国君晋悼公说:“屠岸贾为非作歹,死有余辜,我与他有不共戴天之仇。请允许我杀死屠岸贾的全家,为赵家报仇,为忠良雪恨!”晋悼公同意了赵武的请求,赵武最终得以报仇雪恨。

这也是关于“抓大放小”的故事,小处虽然有所牺牲,有所遗憾,有所瑕疵,有所缺陷,有所不圆满,但是只要最终在大局中获胜,那就是真正的胜利。通过抓大放小,使得处于劣势的赵氏家族终于破了屠岸贾所设的这个阴险的局。

要做到“抓大放小”,应该有了长远和总体的把握,就如多了一只眼睛。这只眼睛长在身外,高屋建瓴,从上往下俯视。这样,每当遇到问题的时候,能看到自己,也看到对方,看到事件之内,也看到事件之外,看到现在,也看到过去将来,因此能做出英明的决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