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卧底·灰色地带·反讽--香港警匪片风云三变…

香港电影演义 作者:魏君子


迄今为止,香港电影真正打入国际市场的类型片,只有动作和警匪两种。鉴于港片一贯的糅杂性,警匪片与动作片往往也合二为一,吴宇森、成龙、徐克、唐季礼、林岭东、黄志强先后打入好莱坞正是凭借这一特色。

与动作片的源远流长不同(20世纪50年代便武侠与功夫并举,神怪共拳脚齐飞),港产警匪片在20世纪60年代才初具雏形,但风行一时的多是谢贤和曹达华猎奇性质的“神探破案”题材,以及何莉莉效仿007的女性间谍动作片《金菩萨》系列,始终未成气候。直到70年代香港经济高速发展,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刺激令警匪片创作有了丰富土壤。以邵氏《天网》、《香港奇案》带动的犯罪片热潮,也直接导致警匪片的兴起。70年代后期,吴思远的《七百万元大劫案》与新浪潮干将梁普智、章国明紧随其后,《跳灰》与《点指兵兵》不仅票房大卖,成功奠定港产警匪片作为一种纯粹类型的独特风格。80年代前期,《最佳拍档》、《五福星》、《警察故事》都创下票房纪录,但这些还只是麦嘉、洪金宝、成龙尝试将高科技、喜剧、动作与警匪题材结合的杂交片种。同期纯粹写实的警匪片如《边缘人》、《公仆》未成气候,直到《龙虎风云》出现,警匪片才真正跻身香港电影的主流,20多年来长盛不衰。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本文只是管中窥豹,从卧底、灰色地带、反讽三个方面揭示香港警匪片的独特品质……

一、卧底

“卧底”并非警匪片独有,金庸的《鹿鼎记》、古龙的《白玉老虎》,红色经典《英雄虎胆》、《智取威虎山》,都有“卧底”故事的精彩描写,但最终似乎成了香港此类电影的特色。自章国明的《边缘人》首开先河,林岭东的《龙虎风云》发扬光大,至90年代蔚为壮观,吴宇森的《辣手神探》、周星驰的《逃学威龙》、成龙的《超级警察》、李连杰的《给爸爸的信》,无不以卧底为故事主线。《新龙虎风云》、《新边缘人》则干脆翻拍经典,重现卧底迷情。香港警匪片为何热衷于卧底迷失自己身份的题材?本土影评人解释为“其实是香港人迷失身份的写照”。这又与回归前后《我是谁》、《黄飞鸿之西域雄狮》、《战狼传说》等片的失忆情结相映成趣(《紫雨风暴》则是将“失忆”和“卧底”嫁接做戏)。

毫无疑问,香港警匪片30年来对卧底题材反复进行挖掘:由身陷随时背叛警匪双方和自己原则的心理煎熬(1987《龙虎风云》),到寻找身份认同的坚持(2002《无间道》),再到“重新做人”后的不适应(2006《黑白道》)……这当然已成为对香港文化的一种解读方式,但对于大众而言,警匪片的“卧底戏”最精彩之处仍在于强烈的戏剧冲突带来强烈的心理认同,其实每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何尝不曾扮演着卧底角色?所以直到今日,香港电影和影人在好莱坞的最大胜利仍是吴宇森的《夺面双雄》和马丁斯科塞斯翻拍的《无间道风云》--两部卧底警匪戏。

二、灰色地带

警匪片的典型模式通常是黑白分明,警方取得最后胜利;但对香港电影来说,却未必通用。《龙虎风云》中的周润发、《新龙虎风云》中的刘青云之所以饱受心理煎熬,除了匪徒对他们有情有义外,更有不良警察的百般迫害,所以李修贤在“香港警匪片风云论坛”上指出,“警匪只是一念只差,拿着枪你可以做贼也可以做警察”,陈嘉上在《野兽刑警》中借曾经嫉恶如仇的Mike(王敏德饰)所说,黑与白之间有一个灰色地带,只不过有的人面积大些,有的人面积小些罢了,而“烂鬼东”(黄秋生饰)的一句“警察也是人哪”更道破了某些大家心知肚明的“天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