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僵尸大时代”--香港僵尸电影漫谈(1)

香港电影演义 作者:魏君子


吸血鬼及僵尸电影在西方历史悠久,类型成熟、影响广泛,不仅启发香港拍摄此类影片,更对其有着“偷师”的借鉴意义。即便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宝禾公司制作的极具中国民俗趣味的“茅山僵尸片”接连创造票房传奇,令得跟风抢拍之作横行,成功引领“僵尸大时代”潮流之际,亦不能完全摆脱西洋“吸血鬼及僵尸片”的文化影响。--因此,要概括整个香港僵尸片的盛衰历史,我们或可从“西风东渐、土洋结合”这八字中窥出些关乎“跨文化”的究竟来。

一、灵幻功夫片开先河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香港惊悚鬼怪电影的发展缓慢,影片数量质量皆远及不上喜剧、歌舞、武侠、功夫等类型片。至于僵尸片,更属于被遗忘的题材,偶尔几部如《僵尸复仇》也只是模仿西方僵尸片的简陋之作,并未引起反响。倒是1974年,邵氏电影公司与英国公司合作拍摄了一部集合西方吸血僵尸和“湘西赶尸”传说的《七金尸》在当时颇受关注,影片由英国人执导,刘家良任动作设计,姜大卫、刘家荣等人联合主演,可算得第一部土洋结合的僵尸片。不过,可惜的是,邵氏公司对该片的宣传攻势虽强,但由于影片风格怪异,内容杂糅,观众不能接受,票房最终惨败。并由此导致之后十年,香港鲜有人再敢碰僵尸电影!

到得80年代初期,以许鞍华、余允抗、于仁泰等新浪潮导演拍摄的《疯劫》、《撞到正》、《凶榜》、《山狗》、《灵气逼人》等惊悚鬼怪电影,运用先进的拍摄技巧、个性化的创作理念,营造出空前的恐怖气氛,令本埠观众耳目一新,叫好叫座,反应热烈;与此同时,洪金宝融合功夫喜剧与鬼怪元素的《鬼打鬼》系列则开创了“灵幻功夫片”潮流,票房鼎盛,极受欢迎;至此,香港的惊悚鬼怪电影方才真正大行其道,其势至今不衰。

低成本制作的“灵幻功夫片”大获成功,使得洪金宝和他的宝禾公司尝到了甜头。继《鬼打鬼》、《人吓人》、《人吓鬼》之后,洪金宝又开始尝试将僵尸题材融入“灵幻功夫片”中,不过当时洪金宝等人对本土民俗传说的僵尸显然没有信心,而是想西风东渐,打算借70年代风行欧美的“吸血僵尸”吸引香港观众的眼球,因此,专门聘请了英国拍僵尸片的高手设计僵尸造型及吓人桥段--但后来洪金宝、刘观伟、林正英等人经过一番仔细研究,发觉西洋吸血僵尸的意念始终无法与他们的灵幻功夫融到一处,便放弃了这一做法。

恰在这时,于仁泰与许冠文拍出了一部《追鬼七雄》,影片向中国传统民俗取经,借“湘西赶尸”为噱头,以郑则仕、许冠英的赶尸道士大战僵尸的情节制造笑料和紧张气氛,虽不算特别成功,却启发了洪金宝、刘观伟等人。于是,宝禾公司创作组转而立足本土,深入挖掘民俗趣味,力求影片风格与“鬼打鬼”系列的“功夫·喜剧·灵幻”一脉相承,终于在1985年制作完成了香港僵尸片中具有开创意义的经典之作《僵尸先生》(刘观伟执导)。

二、《僵尸先生》成滥觞

“香港的僵尸电影只是功夫片的借尸还魂”--香港影评人吴昊先生此话确实一针见血。单拿《僵尸先生》来说,当年功夫片中最常见的民初背景、师徒关系、斗趣情节都被编剧直接套用到影片中,有关“僵尸”和“茅山术”的具体细节则极具民间色彩,用糯米、墨线、桃木剑、黄纸符降制僵尸的民俗传奇手法都被《僵尸先生》统统吸收,并被“九叔”林正英用极其专业的“茅山”手法一一施展开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