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生产率(2)

每天学点经济学Ⅱ 作者:赵文锴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自1991年3月起持续增长112个月,创造了第二次大战后经济史上的奇迹。1996年12月30日,美国《商业周刊》率先提出了“新经济”的概念,认为其主要动力是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但是在这之前的80年代,人们对于IT技术对于经济的促进,是持怀疑态度的。特别是1987年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提出了生产率悖论,他说:“到处都可以看到计算机时代,只有生产率统计除外。”在他看来,信息技术革命似乎只是在投入上轰轰烈烈,在产出绩效上并不显著。另据两位美国经济学家欧莱纳和西彻尔在2000年2月的报告中,计算机在1990年代早期“只做出了相对较小的贡献”,“但是,这种贡献在1990年代的后5年里突然一下就提升了”。据麦肯锡公司对20世纪90年代10年间生产率增长情况的研究发现,在生产率增长的行业中,尽管IT技术的应用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是“竞争的不断加剧”才是“最关键的催化剂”。换言之,商业竞争机制的改进,才使得IT技术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研究表明,对于一个企业而言,IT在大幅度提升企业的生产率方面需要花费多年时间,而企业的收益不仅取决于技术本身,还取决于相关的企业流程和组织创新。

通过上面的例子,读者朋友们应该已经大致弄明白生产率与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了:只有当商业实践、竞争以及制度发生更大的变化并与IT结合后,生产率的显著提高才会发生,单纯的依赖IT技术,对于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并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经济学点睛:

生产率,是一个用来表示产出与投入比率的术语。如果相同数量的投入生产了更多的产出,则表示生产率增长了,反之,则表示生产率下降。生产率的提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实践中,一定要注意诸因素的共同作用,而不能只是注重其中的部分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显著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