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阿瑟·纳迪尔——富贵难免淫(3)

金融史其实很有趣 作者:赵涛


1989年,纳迪尔又一次在股市上兴风作浪,斥资8.75亿美元收购了美国运输界的巨头德尔·蒙特公司。这家具有雄厚实力的运输企业不得不拜倒在一家水果生产商的石榴裙下,而合并后的公司为此次并购行动所需支付的资金总额相当于集团连续12年的盈利总额。然而,纳迪尔显然没有善罢甘休。几周之后,勃利·派克集团再次出资控股了日本音响制造企业山水公司,就此完成了集团公司的全面整合。纳迪尔终于可以心满意足地看到,这样一家曾经濒于倒闭的小裁缝铺演变成世界级的跨国企业集团,让整个伦敦金融界都为之震惊。勃利·派克公司的股票也是黄袍加身,进入了伦敦股指FTSE的100强股票的行列。

1年之后,也就是1990年8月,勃利·派克公司总裁纳迪尔向所有股东宣布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他要回购所有公司股票,并从股市上摘牌,让勃利·派克成为彻底的私人公司。一般说来,只有对公司业务预期良好时,公司首脑才有此举动。因此,纳迪尔此言一出,无疑是给公司打了一剂强心针,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公司股票一时间暴涨15%,创出了每股460便士的历史新高。好景不长,这位公司总裁不久又出尔反尔,仅仅过了5天,他不顾大股东们的一再规劝,还是收回了自己先前所说的话。持怀疑态度的分析师们认为,纳迪尔此举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仅凭他个人的财力,根本不可能回购所有的股票。于是乎,股民对于该股的怀疑态度油然而生,市场上弥漫着各种传言,给股价造成利空压力。9月22日,公司再爆丑闻。英国政府有关部门对纳迪尔的一家私人公司涉嫌内幕交易展开了正式调查。消息一经传出,股价随之暴跌,一个交易日内就从原先的200多便士跌到了108便士,跌幅达50%。伦敦证监会决定,将该股停牌交易。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有情况显示,股价暴跌是对市场传言和现实事件的过激反应。再有就是,银行方面和投资者过于谨慎,将这一系列事件与另外一起更大的丑闻联系在一起。而后,越来越多的细节浮出水面,如同拼图游戏一样,慢慢呈现出一场惊世丑闻的全貌,正好应验了那些悲观主义者的猜测。

多年以来,从集团公司建立之初起,纳迪尔就一直打着如意算盘:他在劳动力便宜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加工产品,然后以高价卖到发达国家,从中赚取高额利润。所有获得的收益,他都转入自己在塞浦路斯或者土耳其的企业账户上。一般来说,在那些本国货币疲软的地中海国家以硬通货进行投资,例如英镑(或者美元和欧元),对于投资者非常不利,因为投资对象国的通货膨胀、汇率波动会导致巨大的损失。然而,纳迪尔正是利用集团公司在各国的业务分布,避免了汇率损失,并有效地将企业收益隐瞒起来。然而,此举却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在勃利·派克集团后来并购德尔·蒙特公司和山水公司时,疲软的汇率使得纳迪尔背上了巨额外债。为此,纳迪尔做了垂死挣扎,他暗地里从瑞士银行搞到瑞士法郎的低息贷款,帮助勃利·派克公司的股票暂时渡过难关。他使用这笔贷款,非法回购自己公司的股票,并借助在瑞士注册的一家皮包公司,把大量资金偷偷转移到塞浦路斯的自家公司上。起初,他是希望借此来维持公司的股价不至于下跌。后来,在他宣布并购之后,此举则成了暗地操纵股市的非法行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