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人儿有过经验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 作者:马丽娟


幼儿园的生活中,离不开吃吃喝喝的事情,孩子们的工作结束了会有吃点心的时间。这个时间里,孩子们会有比较多的交流。

有人说:“有人经过你身边时不小心碰到了你,你该怎么办?”

发问的人话音刚落,秋哥哥就迅速地举起手来表示他知道怎么办。其实,他也可以不举手,但好像是小学的课堂必须是先举手再说话的吧,这当了一年级的小学生,发言习惯是和幼儿园的孩子不一样了。

秋说:“这一点我有过经验。在小学,因为人比幼儿园的多,楼道里都是人,如果有人碰到你,你可以说没关系,你还可以叫那个碰你的人向自己说对不起。还有,你说完没关系之后,不能很不礼貌地就离开,也不能连看也不看那个人一眼就离开。”

哇,好深奥啊,到底是小学生了,一连说了这么多话,不打一下结巴,这段发言,也是我们这些还是幼儿班的孩子们,从这位在校的一年级小学生秋哥哥这里,获得的关于小学楼道的情景,最直接的描述了呀!

哎呀,我的乖乖,这上了小学和不上小学真是有很大的不同啊,我心里暗暗思忖着,以为幼儿班的孩子被小学生秋哥哥的一番话给说闷了吧,没想到,我们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一套说辞。

小桃听秋说完了,她站起来,停顿了一下,也许是没想好怎么说,用手先摸了摸她自己的头帘,接着自信地说:“如果有人碰你了,自己也不能用胳膊去甩人家,也不能去拍人家。这样做的话,那个人也会不舒服的,你可以告诉那个人,叫他下次慢点儿走。”

哇!好样儿的小桃,真没想到,平时不多发表言论的小桃也有这样高深的见解啊,真是出乎老师的意料。我心情澎湃地向小桃郑重地点了点头,小桃抿了抿自己的撅嘴巴,平静地看了一眼秋,坐下来继续吃她的水果。

遥是小桃的好朋友,遥也要说道说道:“对,可以说,请你小心点儿下次,还可以说,请你向我说声对不起。”

听罢,此时的我,内心已经有点不知所措了,可能是激动也可能是自豪。

接着,另一个妹妹小阳站起来了,她不慌不忙地说:“如果,提醒了他以后,他说了对不起。但是,之后,他又忘了,又碰到别人,又让他说对不起。但是,之后,他又忘,又碰到别人。好几次以后,他还会碰别人,就要告诉老师,因为,我也没办法了。”小阳做了一个无奈的表情,耸了耸自己的肩膀。

小阳的这段发言真是不得了,她几乎提到了很本质的现象:幼儿园的孩子在玩耍和活动的时候,他们会使用到自己的整个身体参与到活动中,呈现出在做活动的过程中,因使用自己的肢体来表达某个情节或图景中的形象或者一句话的某个意思等等时,说不好就会不小心碰到其他人。此时,他们的碰人举动不是有意识的,此时有人要是提醒他不要碰别人,或者小心一点等等这类语言,都不能让一个幼儿园时期的小孩子从此不再做碰到别人的事情。

就像小阳提到的那样,提醒了他还会碰,再提醒还会碰,不是这个碰别人的人故意要碰,是他所处的成长阶段决定了他不可能避免不碰别人,因为他身体里的东西不受大脑记忆下来的别人的“忠告”所支配的。只有,碰人的人和被碰到的人,在很多次不顺畅的合作中找到一个平衡的做法,让大家都能接受的做法。帮助这些孩子的大人们要鼓励孩子们一起合作,虽然和某个小朋友很不好合作,还是要积极地影响孩子愿意和他人一起做一个事情。用活动本身来引导孩子怎样做才不会碰到他人,而不是直接用语言告知孩子如何做才是对的。

在小学的环境中,遇到“被人碰或者碰到别人”的情况,和在幼儿园的环境中应该是有区别的。孩子们的年龄和状态都有差异,做事情的时候,会有有意识地做事情和无意识地做事情的情况,很难说有什么最标准的解决办法。

不过,我很惊讶都不过是四五岁的孩子,言语这么有逻辑性,说得也很清楚,他们也真的知道自己在表达着什么样的想法和观点。

曾有人说我们的孩子总是玩娃娃家、做针线活儿、种植、烤面包等,老师也不给孩子教授知性的东西,将来能有周密的逻辑能力吗?现在看来,孩子们的发言还不够缜密?不够有逻辑吗?看来,我们的工作的确是起到了作用的。

在场的老师们向孩子们深深地点头,表示我们都听到了你们的发言,很好,真的很精彩。其实我心里头想说的比这还要动听,还要悦耳,考虑到咱们的孩子还是四五岁的幼儿园孩子,不要过早地去刺激孩子思考一些很消耗心力的问题。所以我说:“谢谢亲爱的孩子们,你们的分享对大家真的非常有帮助,我们都听到了,很感谢你们。”孩子们的眼神让我感到,他们觉得自己真的很受重视,很受肯定。

在平时的工作中,老师也会邀请孩子们帮助做很多事情,孩子们做完了,老师都要说“谢谢”给他们,但老师不会刻意地做出很郑重地感谢一个孩子的工作的样子。因为我认为我们的孩子不是为了赢得老师的感谢才帮忙的,所以老师也不要为了赢得孩子再一次的帮助而感谢孩子。

所以,孩子们帮助小朋友解决疑惑也是同样的道理。大家都收到了发言的孩子的解决办法当然要谢谢他们,但是这个感谢的度是要考虑的,否则会让孩子为了赢得他人的感谢,而拼命地去做这样的事情,哪怕自己的力量还不够也试图去做,这样的话会无形中给孩子很大的压力。

我不想就这类需要动很多脑筋的事情和孩子们再多说,也是因为,不想有意识地去调动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去思考比这更深入的问题,班里还有比他们还要小很多的孩子,他们会消化不了大孩子们谈论的内容。同时老师也不想有意识地去过度赞赏发言的孩子说得有多么好,而是用比较自然、平和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他们的建议对大家很有帮助,大家都很感谢他们,这就够了。

这也是为了帮助孩子们建立起一种因内在的需要而工作的动力,而不想让孩子们变成仅仅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赞许才工作的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