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做栅栏的三个人(3)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 作者:马丽娟


作为老师,我自己也在思考一些问题:“怎么真正地使一个人会做事情,而不要让他感觉到自己在犯错误?”

我认为,我们可以找到一种做法,让孩子自然地进入到工作中。不要让他们很有压力地接受命令,而是相信他们自己能够找到适合他们做的工作内容,让他们认识到他们会做事情,而且是很有能力地做事情。

此时,孩子们都站在菜地边儿的小道上等我把工具拿过来。

我拿出来了铁钳和铁丝等,事先我没有告诉他们怎么做竹子的栅栏。那些流程对于孩子们来说太抽象了,没等做呢,孩子们就有可能被那些程序给吓住了,不会有更多的力量等待下面的工作是怎么发生的,就会感到不耐烦。

于是,我把工具整齐地放在小道上摆好,便于孩子们选择。接着我自己就先动手做,沿着小道边,用铁铲子挖出小沟,把挖出的土放一边,很快地插竹竿,看已有几根竹竿了就用铁钳剪断一小段铁丝,绑好固定。

此时我的动作既要快又要稳当,还要有节奏,不能乱,做什么工作,就用什么工具,孩子的眼睛就会跟着我的动作移动着。没多久,孩子们就开始蠢蠢欲动了,也抄起自己的工具来,学着我的模样开始做了起来,他们选的工具一定是他们最想用的,也是最想做的事情,同时也最容易做好。

陶和洋分别拿了小铁铲子和小铁锄头,昆拿了小铁锹,又递给我一个小铁锹,开始大规模地动土了。孩子们干得很欢实,很快小沟挖好了一大半。

接下来,陶对铁丝和钳子产生了兴趣,挖完了土,他就开始捣鼓那铁丝、钳子怎么个用法。昆对土的研究极投入,我将竹竿子放到像小沟一样的道道中,昆就将那竹竿全都用余土填好,拍打结实。而洋专门是往小沟中放竹竿子的,不只是放下去,还要插进土里。

在工作进展中,每个人都顺利地找了自己的工作方向,而我的作用是在三个孩子之间行走,帮助每个孩子把工作顺利继续,不用太多语言只要用一些手势或者小小的帮助,孩子就明白怎么做更好。

剪断铁丝的确不容易做到,陶一遍一遍地试,最终发现问题出在,铁丝在钳牙的空隙中,而不是在钳子的牙齿上,所以剪不断。我指给他看有个平直的地方,钳住铁丝在钳把的末端使劲地捏,就会断的,果然陶成功了。

当下,埋好土的竹竿已经有一段了,工作的效果已经出来了,显现出了小栅栏的模样来。陶潜心钳铁丝,一会儿蹲着,一会儿靠在墙边。昆将埋进土的竹竿两边拍打得结结实实,一边干活一边念叨:“这回竹竿一定会很结实的。”

干到带劲处,才发现,下到土里的竹竿不多了,而洋是专门负责这个工作的,他知道是他的工作没跟上,站起来出了口长气说:“好嘞,我来下竹竿子,下竹竿,下竹竿。”他像个智慧的长者似的还念叨起来。

当洋把竹竿子插进土里后,立刻就有人来埋土了,那是昆的铁锹伸了过来,随即就会有人将竹竿子用铁丝绑上,那是陶的铁钳子递过来的铁丝,这时候,陶使钳子的技术就像使用剪刀一样娴熟。

我看着孩子们因为不同的爱好和对工具的探索兴趣,自然而然地工作起来了,此时他们的工作非常的明确了,都很熟练地做着,一个配合一个,很有节奏。

而工作开始前,洋是最有困难的,他认为自己不会做,但现在做的这样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