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贩夫治国(6)

商贾智慧 作者:李晓


那么,他在齐国都具体做了哪些事呢?《史记》记载说:“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史记·齐太公世家》)意思是顺应当地的风俗习惯,简化礼仪制度,从实际出发,不搞花架子,利用当地的渔业、盐业资源,来发展工商业。

显然,采取这样的政策,是姜子牙注意对客观环境进行调查分析的结果,也和他的商业经历有很大关系。

前面说过,齐国地区因为靠海,地势低洼,土地盐碱化很严重,不适宜粮食生产,所以经济落后,人烟稀少。这样的自然条件,要硬去发展农业生产,显然是不合实际的。

然而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没有绝对的好事,也没有绝对的坏事。靠海、盐碱地多,固然不利于发展粮食生产,却为发展渔业和盐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特别是制造海盐的技术,齐国就拥有比其他沿海地区还要独特的优势。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里是最早发明制造海盐技术的地方。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古者宿沙初作煮海盐。”宿沙氏,又叫夙沙氏,传说是炎帝神农氏时候的一个诸侯,活动地点就在今山东省胶东半岛,恰好就是齐国的地盘。

古代煮海盐的办法是,把海水反复洒在细沙上,让太阳曝晒,洒了晒,晒了洒,反复多次,海水中的盐分就凝结在细沙中了。再把细沙浸泡在海水里,把盐分稀释出来,就制成了卤水。最后,用柴火煎熬卤水,就得到盐了。

因为传说宿沙氏发明了这项技术,所以,后来的盐商一直把宿沙氏奉为始祖。清代的时候,江苏省的苏州、泰州等地是淮盐的主要产地和批发市场。盐商云集,盐商们在当地建设宗庙,宗庙里面供奉的就是宿沙氏。

齐国既有地理优势,又有技术优势,所以姜子牙发展盐业生产是很有成效的。

盐是人生存的必需品,无论什么人,不管有钱还是没钱,都得吃盐,家家户户离不开盐,一日三餐少不了盐,所以,盐的市场很大,自古以来,卖盐就是非常赚钱的行当。有了钱,商业贸易发展了,还愁买不到粮食吗?所以,发展盐业、渔业生产,进而发展商业贸易,是姜子牙搞好齐国经济的主要办法。

除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盐业渔业生产,姜子牙还因地制宜,发挥人的作用,发展纺织业。《史记·货殖列传》说:“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女功”就是纺织及刺绣、缝纫、编织等生产,由于这些工作主要是妇女从事的,所以古代叫“女功”,又写作“女红”(红色的红,在这里不念红,而念功gng)。姜子牙就号召广大齐国妇女开展纺织业。而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不光追求数量,还特别强调“技巧”。“技”就是提高技术水平,“巧”就是精美、质量高。“极技巧”三个字,就是把纺织技术和产品质量都做到了极致,推进到了当时登峰造极的地步。齐国的纺织品这样好,要想不受消费者的欢迎恐怕都不容易!

直到今天,山东的刺绣、编织等工艺仍然很发达。大家都知道,我国的四大名绣之一就是鲁绣。鲁绣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如果把它追溯到三千年以前的姜子牙时代,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虽然姜子牙并不一定亲自动手搞刺绣,但他的政策却催生了这项技术。

姜子牙号召齐国妇女发展纺织业,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为什么说它是一个创举呢?这是因为两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