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贩夫治国(7)

商贾智慧 作者:李晓


第一点,自从人类社会从母系氏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以后,广大妇女同胞就退出了主要生产者的行列。当时主要的生产部门,是打猎、采集,还有后来发展起来的农业,这些劳动、特别是田间劳动,需要更加强壮的体力,这时候男子汉们就有了天然的优势。女同胞只好退居二线了,主要在家里从事家务劳动,还有纺纱、织布等。因此,父系社会在经济上的标志,一是男子汉挑大梁,女同胞退居二线;二是男耕女织,纺织属于副业生产,由妇女承担,从属于农业。姜子牙在齐国,把纺织业当作比农业还重要的主要经济部门,从副业变成主业,又把原来退居二线的女同胞们动员起来,成为生产的主力军。副业变主业,配角变主角,这不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吗?

第二点,动员女同胞们发展纺织业,就很好地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克服了自然条件的限制。齐国盐碱地多,不适宜种庄稼,但是并不妨碍种植桑麻等纺织原料。有了原料、再有了人,就可以搞纺织业了。纺织业不仅克服了土地的限制,也克服了季节、时间、地点的限制。比如说,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无论是院子里,还是炕头上,都可以纺纱、织布、绣花、编织,这就使得劳动力的利用效率,发挥到了最大限度。

由于政策到位,人民勤劳,经过十几年励精图治,齐国的经济面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襁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意思是说,姜子牙鼓励齐国妇女开展纺织、缝纫、刺绣、编织等生产,并且提高了她们的技术水平,提高了她们的产品质量,还发展盐业和渔业的生产和贸易。结果,别处的人民听说齐国的经济发达了,都络绎不绝地背着婴儿投奔齐国,就像车的辐条汇聚到车轴一样,从四面八方迁到齐国来了。齐国的产品则畅销天下,各国人民都穿戴齐国出产的衣服、鞋帽,当然还吃齐国出产的鱼、盐。从东海到泰山之间的诸侯们,见齐国在盐碱荒滩上迅速崛起,不由得肃然起敬,也都纷纷整理起衣袖,恭恭敬敬地到齐国朝见,表示服从齐国的指挥。

大家知道,人是第一生产力,特别是在古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人的作用就更大了。齐国的经济搞上去了,吸引了四面八方的老百姓,扶老携幼,纷纷向齐国移民,齐国的经济就更加发达了。

齐国就这样从一个贫穷落后的欠发达地区,一跃成为既富又强的大国。

姜子牙的成功经验,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在中国经济史上,周朝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周部落很早就以农业为主。这更显得姜子牙发展工商业之可贵。

第二,工商并举,生产先行。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发展商业贸易。姜子牙的商业,不是单纯的倒买倒卖,而是以发达的商品生产做后盾。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在物资财富增加的条件下,发展流通贸易。这就使商业贸易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第三,创新技术,注重质量。在纺织业中,这个特点尤其突出。

姜子牙的这些做法,实现了齐国的富强。其实这些经验,无论在什么时候,也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是屡试不爽的成功之道。

姜子牙,这个小商小贩出身的人,靠着自己特有的商业智慧,一辈子就干成了两件大事。一件大事是协助周文王、周武王消灭商朝,创立了周朝;再一件大事是缔造了存在时间长达八百年之久的齐国,并且为齐国奠定了富强的基础。

这两件大事,都是属于开天辟地的伟业,而且都是姜子牙在过了退休年龄之后干成的。我们看看姜子牙吧,谁敢说“小商贩”就没有“大出息”啊?又有谁能说,创业的舞台只是属于年轻人的,老年人就和创业不沾边呢?

姜子牙去世三百年以后,还是在齐国,又一个小商小贩出身的人,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

他是谁?他又干了些什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