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管鲍之交(1)

商贾智慧 作者:李晓


人和人之间,什么样的关系最铁呢?现在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叫做:“一起同过窗的,一起下过乡的,一起扛过枪的。”就是说,同学关系、同乡关系、战友关系,或者说有过同甘共苦经历的人,往往容易成为好朋友。

历史上的春秋时代,有这么两个人,也曾经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然而,使得他们成为好朋友的,却主要不是因为这些,而是因为他们一起经过商。

这两个人是谁呢?这两位在历史上的名气都很大,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管仲和鲍叔牙。他们的朋友关系,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千古传颂的佳话,被称作“管鲍之交”。

管仲是春秋前期最著名、成就最大的政治家,他辅佐齐桓公长达四十多年,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个霸主。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称赞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意思是管仲多次集合诸侯,主持盟会,把天下纳入正确的轨道。

管仲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呢?当然首先是他个人才能卓越。但是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俗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管仲之所以能够建立如此之大的功业,就是因为自始至终都得到了他的好朋友鲍叔牙的帮助和支持。甚至完全可以说,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

不过,管仲和鲍叔牙辅佐齐桓公称霸,是后来的事了。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他们都没有投身政治,而是当过多年的商人。

一、三大考验

管仲的祖上,据说曾经是贵族,但是传到他这一辈的时候,早就家道败落了。管仲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管仲和老母亲相依为命,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鲍叔牙和管仲是同乡,鲍叔牙比管仲大两岁,家境比管仲要富裕些。两个人从小在一起玩耍、读书,拿北京话来说就是“发小”,或者像南方人所说的属于“开裆裤的朋友”。

管仲和鲍叔牙为什么要去经商呢?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面说:“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纹,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意思是说,搞工商业,赚钱要比农业相对容易些。妇女在家里织布绣花,不如到市场开一个小店赚钱。所以,从事工商业,是当时的穷人们脱贫致富的捷径。管仲家里穷得叮当响,为了脱贫致富,就和鲍叔牙合伙经商做买卖。

而“管鲍之交”之所以能够成为“管鲍之交”,并不是因为两个人儿时的感情基础,不是因为“发小”,而主要是因为两个人在经商做买卖的过程中,经受住了三个重大考验。

哪三个重大考验呢?

第一个考验,多拿多占。

《史记·管晏列传》,记载了管仲的一段回忆。原文是这样说的:“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管仲早年穷困,和鲍叔牙一起去做买卖,赚了钱分红的时候,管仲拿走的部分,常常要比自己应该得的部分多很多。比如赚了100块钱,管仲按规定应该拿50块钱,他却故意拿60甚至70块钱。“分财利,多自与”,其中的“多”,既是指拿的数量多,也是拿的次数多,总之是管仲经常多吃多占的意思。

管仲的这种做法,有人看不下去了,对鲍叔牙说:“你看那管仲,回回都占便宜,真是太不够意思了!” 鲍叔牙却微微笑了笑,说:“你们不知道,管仲家里穷,又有老母在堂,他需要钱,就让他多拿点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