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缺乏时间观念(2)

中国人气质 作者:(美)明恩溥


中国人对时间的利用,是凭借时间流逝的长短测量的。根据悉尼·史密斯(Sydney Smith)所说的标志,世上的人分为两种,大洪水前的人与大洪水后的人。译者注:诺亚大洪水以前的人,指老朽、旧式之人;之后的人,指现代、新式的人。大洪水后的人发现人类的时代已接近千载,不能再延续几个世纪了。所以,他们学习加速工作,以适应已很短暂的生命环境。相反,大洪水前的人则还没有意识到麦修撒拉(Methusaleh)译者注:《圣经》麦修撒拉(Methusaleh),据传享年九百六十九岁之一老者,创世纪五章二十七节。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他们仍然一如既往,依旧按照过去族长安排好的计划悠然生活,缓慢行事。

中国人算是大洪水以前的人。茶馆里的说书人,为了吸引和留住顾客,像英国诗人但尼生(Tennyson)译者注:但尼生(Tennyson)(1809-1892),英国诗人,1850-1982为桂冠诗人。那样“口若悬河”客人们进进出出,他却“永久不停”。同样,。有时要演上好几天戏。当然,与泰国曼谷的戏比起来,中国戏之长是微不足道的。在曼谷,有人声称一场戏可以演上两个月。中国人的杂耍,是机灵、有趣的,但是有个致命的缺陷———总要先讲一番冗长、空虚的开场白,拖得如此之长,使外国观众后悔光顾。而最令人恐怖的,还是中国人没有尽头的宴席,要上很多道菜,多得让人难于置信,参加过此类宴席的外国人无不惊骇不已,感到绝望,而中国人却还嫌这种招待太短了。中国有句最富于悲剧性的格言:“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不幸陷于圈套的外国野蛮人,寄希望于这句格言,盼望宴席赶快散掉,然而具体的实例总使他们失望。

从童年开始,中国人就习惯按照大洪水之前的古老方式慢慢做事。上学的时候,从日出上到天黑,中间吃一两次干粮。无论学生,还是先生,都从未听说过其它教育制度。科举考试也要拖上几天几夜,所有的关口都很严格,大多数考生都要经历这般令人难于置信的荒谬过程,然而却很难使他们意识到作为一种知识分子学识技能的检验,这种考试方法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这种教育所产生的精神后果,使人联想到他们经历的学习过程。中国语言基本上是大洪水之前的古老语言。掌握这种语言,需要九百六十九岁的长寿老人麦修撒拉付出毕生的时间。古代的中国人,正如古罗马人那样,不强迫自己学会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就不会读和写,从事有价值的交流。中国人的历史,也是大洪水之前的古老历史,不仅试图上溯到太初时代,而且在冗长、混浊、无穷无尽的历史长河中,即有过去时代的参天大树,也有难以计数的枯木朽株。只有缺乏时间观念的民族才能编写和阅读这样的历史;中国人的记忆“底层”总容纳着这种历史的积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