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危机(3)

爱情与人格:恋爱心理成长分析 作者:肖三蓉


3.学龄初期(3~6岁):主动VS内疚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有目的品质的儿童富于想象力和主动性,具有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不怕失败和惩罚。

4.学龄期(6~12岁):勤奋VS自卑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对认知的东西过分看重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他从认知活动中找不到快乐,以后会把工作当作不得不做而无奈的事情,如果他以前的学业经历中没有“快乐”,那么他就可能只在意工作技能带给自己生存的利益,而无思想地、机械地重复工作而缺少创造性。如果孩子不只是认为工作有价值,其他生活中的活动也有价值,那么他以后就能不断在创设对自己人生有意义的活动中体验到一种勤奋感。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埃里克森认为,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5.青少年期(12~20岁):自我同一性VS角色混乱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性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角色混乱是指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如不加选择地把自己认同于某一类的人,盲目地陷入某一流氓团伙。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