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危机(4)

爱情与人格:恋爱心理成长分析 作者:肖三蓉


孩子在这个阶段,周围的人的态度和评价会在他心理上形成“自我感”,这应与他期望中的“自我感”慢慢统一起来,以确定自己是谁,以及自己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这种自我感将成为一个人的人生基础。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可能选择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青少年获得的是积极同一性,就会形成忠诚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6.成年早期(20~25岁):亲密VS孤独

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在这个时期应学会与各种人相处,不管你是否喜欢别人,你一定要有让别人(各种年龄段的人)喜欢你的能力。与他人能建立起亲密关系的人,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与人相处不容易获得亲密感的人,即使他有配偶、有亲人,他也将有一种孤独感。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爱的品质;如果得到消极解决,就会产生混乱的两性关系。

7.成年期(25~65岁):繁殖VS停滞

此时将会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也有“传承”的任务。一个人即使没有“生”孩子,但如果关心、教育、指导他人的孩子,也能获得“育”的体验。如果没有孩子可育,当个班组长也可以体验“育”和“传承”的经历。如果以上这些条件都没有,还可以写一些东西发表,给自己创设这方面相关的经历。没有“生”、“育”或“传承”经历的人,其人格可能贫乏和停滞。这几种经历中“育”的经历尤其重要,有的人即使有“生”的经历,可是没有“育”的体验,也可能成为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