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失败是一种幻觉(2)

明日之神 作者:(美)尼尔·唐纳德·沃尔什


 

它将把灵性引入所有研究领域,将对每个主题进行价值观的探索,以便孩子在生命的早期就能觉知,一个人最根本的神圣信仰与其日常行为紧密相联—整个社会也是如此。

可以为孩子的一切经历提供一种背景,使之在核心层面成为一种灵性体验。沉浸在这种背景里,学生将学会利用灵性工具解决生命的问题、应对生活的挑战。

我想知道,教育工作者会不会承认,孩子们以后将面对的多数问题与挑战,其实与几何、地理、生物、历史等课程关系不大或毫无关系,但却与公允、宽容、平等、诚实等理念息息相关。

在新灵性所孕育的教育环境中,他们将会承认这一点。

因为教育威力巨大,因为以往的教育十分低效或意在钳制,新灵性的工作正可由此切入。

如果目标是推动人类从低级社会进入高级文明,是使自私、暴力的生命转变为具有关怀、分享、慈爱精神的生命,那么很多人需要接受再教育。

这样做的第一步,就是从教育中永远去除惩罚。

去除惩罚?

是的。

在新灵性的时代,强制和惩罚将不再是教育过程的组成部分。

你说的是体罚吧?

你们告诉孩子永远不该故意伤害他人,但你们却打他的屁股。这不是在教他变得“更好”,而是在告诉他,身体暴力就是居于支配地位的人处理问题的方式。你们向孩子展现的行为,正是你们要求孩子不要展现的行为。

但是肯定要为其他形式的惩罚留有余地,比如罚站,或罚写300遍“我再也不打人了”。

没有余地。

可是,那老师怎么对付那些不守规矩的孩子?有时候只能采取惩罚的方式,就连最权威的教育家都同意。

这也不能使惩罚变得“正确”。

儿童发展专家错了?

其实没什么对与错—懂得了这一道理,孩子们将受益匪浅,那样他们长大后管理这个世界时,就不会死抱着那种“非对即错”的思维模式。

没有什么对与错,只有什么行得通、什么行不通—以你们想做到的事情而论。

如果你们想做到的事情是让孩子改变行为—更别说帮助他们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顺便说一声,只有从这个空间出发,他们才能轻易地改变自己的行为)—那么,批评或惩罚孩子是行不通的。

记住,你们并非只想制止孩子的行为,而是要改变他们的行为。这是有区别的。在制止他人的某种行为时,惩罚—或威胁实施惩罚—或许会奏效,但类似行为不久将再次重现(各位家长、各位校长都深知这一点),因为惩罚只能制止行为,但却无法改变行为。

这一点我必须多考虑考虑。

如果你们知道,孩子目前所创造的体验并非是最有利的,那么可以采取与他有效互动的方式。这种方式有很多,但批评和惩罚不在其中。

其他有效的方式都有什么?

这方面的内容完全可以写本书。

好吧,我必须说,有些教育专家确实与你持相同意见,他们不认为惩罚有时是最好和最后的手段。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的确就针对这一主题写了一本书,对老师和父母们来说,里面充满了无价的智慧。

这本书不厚但却令人惊叹,它列出了很多切实有效的方法,可用来替代惩罚或威胁,这里仅列其中的三种:向有侵犯举动的孩子指出他可以提供帮助,告诉孩子如何弥补过失,让孩子体验其自身行为的自然后果。书中解释了这些方法如何运用、如何切实有效地帮助孩子改变行为,而且它所用的语言浅显易懂,可以让每个人都成为儿童心理学专家。

儿童经过启发的确可以变得自觉和自律,我认为,在展示“如何做到”方面,世界上还没人比法伯和玛兹丽施更出色。

我同意。

我还想指出,这本不同凡响的书还有两位作者:莉萨·纽伯格和罗莎琳·坦普尔顿,前者是教三四年级的获奖教师,后者是未来老师们的老师。她们的见解清晰而明确,她们恰如其分的分析极其深刻。

这么说,你同意不应为惩罚留有余地,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还是在神的王国里。

是的,我同意。

那么刚才你是在故意唱反调。

我在做的事,是这场对话刚开始时我说我要做的。我在表达我认为某些人想表达的想法。

你干得很好。很多人确实相信,惩罚是对付不良行为的恰当、有效方法,而且很多人确实相信,神会因为人类违犯他的律法而实施惩罚,因此人类有道德权威、有道义责任针对同类做同样的事情。

这些都是不真实的,但关于神、关于生命,你们这个物种相信很多不实的东西,这使得你们几乎不可能和平而和谐地共处。

这些信念大多是你们在年幼时由大人传授的,你们很多人又以几乎同样的方式,将它们传授给你们的后代。

是不是可以公平地说,学校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然可以这么说。实际上,这么说算是温和的。毫无疑问,采用惩罚和强制方式的学校一直是你们将局限性的,因而是不准确的观念传递给后代的主要途径,而且,你们实际上是特意建立了这种学习场所,只从单一的、受限的观点给孩子们讲述生命。

正如前面所说,当今世界大部分的学校—无论私立还是公立—都将记忆作为关键工具。这是因为,多数学校的目的就是教导人类的后代去复制父母的生活。

确保达成这种效果的最佳方式,就是让孩子们记住他们父母所记得的东西。然后,他们就会拥有相同的知识背景,拥有相同的理解,秉持相同的信仰,思索相同的想法,展现相同的行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