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医诊治方法的早期总结

中医是怎样治病的 作者:王明辉


 

当前,中医所广泛运用的望、闻、问、切、触等诊断技术,有的早在春秋战国时便已应用于临床了。如脉诊(切)法为扁鹊首创,在诊虢太子的“尸厥”(为一种临床假死的疾病现象)中,此法显示了古代医生对诊断技术的精湛造诣。也由于当时服食、汤液、酒醴、祝(外敷方药)、杀(去腐法)、涂(外擦)、浴(洗抹)等药物治法的运用,以及针石、灸熨、按摩、导引(相当于气功一类)等治法经验的累积,乃为我国古代的医学巨著——《内经》的总结奠定了基础。

由于秦汉以来的政治统一,工农业的发达,内外沟通,使中国医学在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基础上,有了飞跃的发展,一些重要的经典医学著作,如《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大都完成于此时,从而给中国医学的理论体系,打下了扎实的根基,并为以后的继续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中草药学的来龙去脉

中草药的使用经验,如前面所述。那么,为什么有的人爱把中草药称为中药呢?这是因为中药里以草木一类的植物药比例最大,故人们就常把中药称之为草药或中草药。

远在古老的原始社会时代,人类的祖先在寻找各种食物的过程中,有时误食了一些能引起剧烈反应的东西,如某些植物的花、茎、叶、根或某些动物的肢体、内脏而引起了中毒症状,如呕吐、腹泻、抽筋或不省人事等,从而使人们对食物的有毒或无毒有了初步认识。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经过长期的累积,就使我们的祖先对食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逐渐能辨别和利用某些毒物或药物。如古代用乌头等药炼制成毒药箭来射杀鸟兽,叫做“射罔”;又如有种药,狼吃了可中毒,故名为“狼毒”……诸如此类的经验,年复一年地扩大人类的眼界和知识。同时,古人也逐渐认识和了解某些自然药物对人体所引起的各种不同反应,如呕吐、腹泻、抽筋以至不省人事等。这些现象显而易见是一种中毒的反应,但这对某些需要催吐、导泻、镇静或麻醉的病人来说,常可产生一些明显的治疗效果。所以这些药物就逐渐发展到防治某些病痛方面来了。

我国记载药物的第一部书叫做《神农本草经》。它是大约在汉朝时,有人假托神农之名写成的。以后,历代医家在民间用药知识的基础上,对药书的内容反复进行了修订和扩充,才相继有了《新修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等药书。这些药书都是深入研究中草药的宝贵资料。当然,我国有名的本草药书还远不止这些。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历代相传,多有所发展。如可消食、治反胃的鸡肫皮(鸡内金),现已证明其含有胃激素和中性消化酶,可使胃液分泌增加,对因胃酸缺乏引起消化不良的病人,有帮助消化、增进食欲的作用,还能治疗嗝气、反胃、呕吐等不适。有人认为鸡内金冶消化不良的效果,比常用的酵母片还要好若干倍。又如常山,它在奎宁被发现的一千多年前,已是我国治疗疟疾(俗称“打摆子”)的有效药物了。经研究,发现常山含有多种生物碱,其中常山碱丙的抗疟能力碱奎宁要强一四八倍;另一种常山碱乙的抗疟效果也比奎宁大六十倍。其它如茜草科水杨梅治疗菌痢和肠炎,较氯霉素、呋喃唑酮等不易产生抗药性,且疗效好,副作用少。青黛治疗白血病,在许多方面优于马利兰等。这些都说明,中草药的作用都有其相应的科学道理。当然,中药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除了单方、验方和效药外,中国医学的理、法、方、药等知识的正确运用,更增加了中草药的防治疾病范围和效益的发挥。

值得指出的是,民间草药单方,虽有的可从药书上找到依据,但很多却没有被收入药学文献,故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中草药时,除了参阅本草药书外,还应高度重视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些中草药单方、验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