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作为“消费品”的文化(4)

群氓时代 作者:赫连勃勃大王


时代发展了,科技进步了,不知道余秋雨教授的生祠里面,是否来个真身塑像呢?如果用泥塑,我估计肯定要选用无锡丁蜀镇做紫砂茶壶的细泥,如果再掺上些特级西湖龙井在紫砂泥里,听上去就更那么有文化品味。当然了,用声光电的科技手段加上逼真的蜡塑,也是一种选择,能保证余教授须毛毕现,“栩栩如生”,说不定还能在香烟缭绕、钟鼎齐鸣之际,殿堂的喇叭里面时时响彻起余教授朗诵给夫人的情诗呢……

美国学者维瑞里奥(virilio)说过,“新的空间,是速度-空间,不再是时间-空间。”由此,传播的速度已经不是手段,它变成了环境。在这样的世界中,我们的脑海中留下的电视印记那么清晰,那么不可磨灭,那样容易受到攻击。

作为有情感、有思想的人,我们不是那些呆板地只接受微不足道刺激就反射的小白鼠,人生是个迷宫,我们确实需要学习,确实需要复杂生活的逻辑,但并非是任由别人诱惑和欺骗的白痴。

当知识分子当“大师”的愿望如此迫切,当文人的闹剧发展到这个地步,当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人”都这么没文化,确实说明我们患上了某些严重的“时代病”。

知识与金钱的怪异联姻

清明时节雨纷纷,座上教授正叫魂。

即使在商场购物,那巨大的液晶超薄显示屏上,也依旧晃动着学术“明星”们的身影。在某个历史名山的山头上,红得令人生疑的红木太师椅一溜排开,男男女女,几个百家讲坛的老中青教授,男的一头染过的漆黑头发斜耷额头,立领唐装(其实是满服);女的电发飘飘,红朱唇白粉脸搭配着大义凛然的革命表情,他们正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大谈特讲寒食、清明、历史、文化。他们摆出一副勾魂摄魄的架势,以有异于相声泰斗郭德刚的狂妄表情,明白无误地展示着话语权:我们就是国学,我们就是标准,我们就是文化复兴的标志。

其实,最早看到百家讲坛上面易中天先生和于丹女士,我心存敬意。虽然他们所传授的历史知识有许许多多谬误,毕竟这些国学“科普”的噱头是教授们弘扬国学的努力啊。

易教授三国问题的扫盲,我就不说了。我最早对易教授的知识起疑,源于他大谈宋朝什么“民众的生活也渐渐奢侈,农民都穿丝织的鞋子,财政岂能不成问题”,其实呢,他的看法,不过就是对史书中一句“农夫蹑丝履”的误读。历史原著中的本意,其实是讲等级的消泯使得当时士人看不惯罢了。还有,好像明星大教授还讲什么明神宗立储或者“大礼议”之争什么的,他大嘴一撇,言之凿凿地认为大臣们与皇帝之争“实在无谓甚至无聊”,并且非常气愤地表示:“凭什么有嫡立嫡,无嫡立长!长子就一定好,次子就一定坏吗?”“人家皇帝追封自己的亲爹为皇帝(指嘉靖皇帝与臣下的“大礼议”之争),有什么不可以?”等等,如果方家们真看到了这些,马上都会笑了——易教授完全是三分之一的瓶子醋吗,上述话语,显然暴露出他根本不懂古代的“四项基本原则”。如此迎风泼狗血,竟然还敢笑傲江湖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