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禁 果 效 应 多一点遮掩,多一点神秘(2)

每天懂一点经典心理学 作者:江乐兴


当地的和尚对这种现象感到好奇,便统计了一下每天扒着门缝儿往里窥探的人数。这一数不要紧,大家被巨大的数目吓了一跳,窥探的人一个挨着一个,竟比之前开门时多了几十倍。

在这种情况下,加娜庙终于向游客开放了,不过这次开放与以前不同,和尚们把一道影壁立在大门的里面,阻挡人们的视线。人们总想一探究竟,所以踊跃购票。

和尚们还有意锁上几间房门,留些小缝供人们窥探。房里同样放了屏障,让人窥探起来很费劲。不过仔细一看,也只能看到一张老床,一个老柜,一双旧鞋,再向里看,还能看到一个小泥菩萨。但人们却乐此不疲。

后来加娜庙里来了一个奇怪的和尚,这个和尚没什么知识,也没什么特长,但说话从来都是说半句,故意留半句不说,故意不把事情说完整,他是真的没有本事说完整。可正因为这样,前来讨教的人反而说这和尚的学识高深莫测,非常灵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加娜庙与这位和尚都有浓厚的兴趣,将其奉为神灵,前来烧香拜佛的人与日俱增。

加娜庙及那位和尚之所以那么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显然是因为“禁果效应”在发生作用,正如那句话所说,“越想推广传播,越要闭口不说”,留一点窥探的小缝,给人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欲语还休的效果可以吊足听众的胃口,你也不妨妙用一下“禁果效应”,达到你想要的说话效果。

启示2:妙用“禁果”,教出好孩子

我们知道,孩子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巧妙地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就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使禁果效应的积极作用得到发挥。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有人发现,把5只不透明的茶杯往下扣着,放在茶盘里,孩子对它们毫无兴趣。接着他把一块糖果放在一个杯子下面,重新扣上,临走时对孩子说:“杯子下面放了东西,不要乱动啊!”然后佯装走出去,在外面窥视。结果,孩子忍不住要打开杯子看一看,有的孩子还要把每个杯子翻开仔细观察一番,然后再放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孩子天生有一种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是探究、求知的动力,如果对一件事情不做任何说明,而是简单地禁止,就很容易使这件事更具有吸引力,自然地,孩子会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件事情上,于是便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偷食“禁果”以使心理平衡。这就启示我们,为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可以巧妙利用禁果效应。

有个孩子学习电子琴一年了,再也不想弹了。聪明的爸爸就买回一台高级电子琴,藏在自己的卧室里,还特别提醒孩子不许去碰,孩子急了,“爸爸,电子琴不是给我买的吗?为什么不让我弹呢?”爸爸故意激他:“是给你买的啊,但是你学不会,你也不想学,碰它干吗?”“谁说的!”孩子激动地叫起来:“我一学准会。”以后,每当爸爸不在家时,孩子就悄悄偷着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培养孩子的兴趣方面,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理,加以巧妙地激将,就能达到不错的教育效果,使孩子按照父母期望地那样去学习。在孩子的学习中,禁果效应经常被运用到,比如一位老师就充分运用禁果效应,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在一次上新课前,老师故弄玄虚地说:“同学们,我这里有一道题,本想让你们做一做,可是我自己都没办法做出来,所以啊,我觉得你们根本做不出来。”

“老师,做不出来就做不出来呗,你总得让我们看看吧!”有几个同学忍不住叫起来,老师假装无可奈何的样子,把那道题写在黑板上,于是全班同学都忙碌起来了。

不一会儿,超过一半的学生举起手来,老师拖着长腔问:“怎么样,我就知道你们做不出来!”谁知,学生齐声说:“老师,我们做出来了!”还有一名同学站起来,说出了自己的解题思路。

老师听完学生的讲解,做出甘拜下风的样子说:“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老师也有不如你们的时候啊,看来这门课你们一学就会,有没有信心?”同学们齐声回答:“有!”就这样,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