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节:拯救人类的哲学(30)

拯救人类的哲学 作者:(日)稻盛和夫


动物在吃饱以后就不再涉猎,但是人类在懂得储藏的办法以后,即使东西吃不完,也想要的越多越好。这种欲望的膨胀,让象征母爱的“利他之心”变得淡薄。用教育的方法将“利他之心”呼唤回来,乃是当务之急。

教授庶民道德的

《忠臣藏》 和《男儿》

梅原

父母杀儿女、儿女杀父母这样的犯罪,在战前很少有,而在战后特别是近来,却增加了很多。动物生存必须的本能,在人身上失去了。分析其原因,不得不认为,这是人靠着知性和理性的力量让自己的欲望无限膨胀带来的结果。

那么,人类怎样才能抑制住自身的欲望呢?我想应该更好地运用艺术的力量。艺术本来就具备教育的职能,就是告诉人们,人本来应该怎样,理想的人是什么样子。比如《忠臣藏》是日本人最喜爱的故事之一。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不仅生动有趣,而且涉及了许多道德的话语,很受欢迎。对主君怀着忠心的义士们,他们在发泄对主君不满的同时,怎样以体谅同情之心、忍辱之心对待主君。

大石内藏助(大石良雄,赤穗藩的家臣之长,1659—1703) 为了麻痹敌人(吉良家),伪造在祗园游乐的场面,敌方的武士们见到后,痛骂内藏助,但他们晓得他是个不争气的人,所以也不担心。但是大石忍受屈辱的形象打动了庶民们的心,让他们学到了何为忠义,何为忍辱。

另一方面,也有不忠之臣大野久郎兵卫(大野知房,赤穗藩的末位家臣,生卒年不详) 这样的人。他忘却主君的恩义,在赤穗城开城之际,想自己多分钱财,贪得无厌。恶人与善人对照,从而让民众得到了教育。艺术正是以这样的形式发挥了作用。

夏目漱石(1867—1916) 在讲演中,曾批判过自然主义文学,他说:“过去的文学表现真善美和庄严,但由于自然主义文学的泛滥,文学偏向了单纯的真。”漱石的《男儿》就是描绘“善”的文学,主人翁坚信并固守“正直”这一基本道德,这也反映了江户子弟的一个侧面。

漱石认为,当时出身于长州和萨摩的政治家中,谋求金钱和权势的人很多,漱石将他们描写成“狐狸”和“红衬衣”那样有点滑稽可笑的恶人。而江户子弟“男儿”和会津子弟“山岚”则是善人的代表,让善恶对立,从而将“正直”这样的价值观贯穿其中。这就是漱石创作小说《男儿》的苦心。“善”和“正直”这样的道德至关重要,日本人如果失去了这种道德就会衰落,这就是漱石想要告诉民众的真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