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节: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14)

卡尔-威特的教育 作者:(德)卡尔·威特(Karl Witte)著


弗兰西斯·高尔顿就能力问题曾经说过,把我们近代人和古希腊人相比,就如同把非洲土人和我们相比一样。还有许多学者说希腊人种是远远优于我们的,但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我们到底能成为优于希腊人的人种,还是成为劣于希腊人的人种,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只要实施适当的正确的教育,我们自然会成为优于希腊人的人。

在对儿子的施教上,我一直深信"百闻不如一见"

我除了教给儿子书本上的知识,还注意利用一切机会来丰富儿子的见识。比如,看到建筑物,就告诉他那里面有什么,坐落在什么地方;看到古城之类,就给他讲古城的历史,以及围绕这个古城的种种秩闻趣事。

一个只拘泥于书本知识的人,会变得眼光短浅,头脑陕隘,不可能成为有创见的学者。不仅如此,如果仅仅停留在书本而不直接走入生活当中,那么就连书本上的知识也不可能充分地掌握。

我相信一个书呆子式的人物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任何作为,所以尽可能地让儿子在生活中学习知识。

有一次,卡尔在书上读到了伽利略那个有关"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便问我:"爸爸,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真的是同时落地吗?这怎么可能呢?明明一个重一个轻,应该重的先落地才对。"

伽利略这个著名的故事或许德国所有正在接受教育的孩子都知道,但据我所知很少有人对此提出疑问。

许多孩子恐怕都会这样想:"书上都那样写了,肯定没有错。"当然,书上写的这件事以及这个物理现象肯定是真实和正确的,但仅仅因为书上那样写了就完全相信却是一种懒惰或盲从。

卡尔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具有独自思考能力的孩子,他从来不轻信书本,什么事都要亲身体验一下才肯罢休。

为了让卡尔对"两个铁球"有直观的认识,我便专门为他找到了两个一大一小的铁球,并带着他爬上教堂的顶楼做这个实验。

人们见我这样,都说"威特牧师太宠孩子了","伽利略的原理一定是正确的,根本没有这个必要"。但我并没有理会别人的议论,最终还是和卡尔一起成功地做了这个实验。

做完实验后,卡尔觉得这太神奇了,便下决心一定要弄清"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原理。于是,在那一段时间里,卡尔津津有味地研究起本来很枯燥乏味的物理学。

在卡尔的幼年时期,这样的例子还有许许多多。从某个方面讲,卡尔的学习热情正是在这种亲身体验、接触实物的过程中一步步培养起来的。

为了让儿子接触更多的人和事,儿子两岁以后,不论走亲访友还是买东西,也不论参加音乐会还是看歌剧,我去哪儿都带着他,让他从小就与身分各异的各阶层人士交往、谈话。这样做的结果是,儿子具有很好的社交能力,从小到大从不怯生、不怯场,越是人多或越重要的场合,儿子就发挥得越好。后来儿子成名后必须出入一些正式场合,与贵族、王公大臣,甚至国王打交道,他都表现得非常得体,给别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我见过一些在学问上十分优秀的人,因为缺乏经验,出入这类场合时就显得畏缩慌张,实在不雅。

除了见人,还要见物。只要有空,我就带儿子去参观所有的博物馆、美术馆、动物园、植物园、工厂、矿山、医院和保育院等,以开阔他的眼界,增加他的见识。在参观前,儿子都要先阅读大量有关的书籍,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再通过自己的眼睛实地接触这些事物,获得大量与直接感知相一致的信息与知识。这时,儿子的脑子总是转动得特别快,心里充满着寻根究底的疑问。面对儿子源源不断的问题,我总是尽我所能给他说明和解释,并做到深入浅出,决不随便敷衍。因为我知道,这样教授知识最自然而且有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