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企业也很注重职员在过去工作中犯错误的经历,不但优先录用那些曾经有过犯错经历的人,而且还经常鼓励职员在工作中犯错误。一些老牌公司,如荷兰飞利浦、德国西门子,他们在员工中极力提倡敢于失败的创业精神,对员工充分授权。
像
不可替代
还有一些企业,提出了更为“荒谬”的用人原则:如果经营管
理人员在1 年内不犯“合理错误”,将要卷铺盖走人。
这些案例的潜台词就是:你可以犯错,最重要的是,你要在磕磕碰碰中,吃一堑、长一智,而不是反复栽在同一个坑里。
恪守中庸,做人做事不走极端路线
极端的自信就成了自傲,极端的勇气就成了愚勇,极端的胸怀就是懦弱,极端的自省就会变成自卑。
——李开复
有一天,孔子的弟子子夏问老师:“颜回这人怎么样啊?”孔子说:“颜回呀,他在诚信上超过我。”子夏又问:“子贡这人怎么样啊?”孔子回答说:”
“子贡在敏捷上超过我。子夏又问:“子路这人怎么样啊?”孔子回答说:“子路在勇敢上超过我。”
子夏又问:“子张这人怎么样啊?”孔子回答说:“子张在庄重
上超过我。”子夏站起身,问孔子说:“那么这四位为什么都拜
您作老师呢?”
孔子说:“坐下吧,我告诉你。颜回虽然诚信,却不知道还有不能讲诚信的时候;子贡虽然敏捷,却不知道还有说话不能太伶牙俐齿的时候;子路虽然勇敢,却不知道还有应该害怕的时候;子张虽然庄重,却不知道还有应该诙谐亲密的时候。所以他们才认我作老师啊!”
诚信过了头,就成了迂腐;敏捷过了头,就成了圆滑;勇敢过了头,就成了鲁莽;庄重过了头,就成了呆板;同样,礼貌过了头,就成了别有用心。过犹不及是中庸之道的精髓,也是孔子最精彩的教导之一。所谓中庸之道,简单地说,就是在思考问题或为人处世时,要做到恰到好处。李开复认为,对待人的品质也是这样。所谓“明月清风不要钱”,人心假如能有这般淡泊名利的思想,自然就会做到“富贵于我如浮云”,心境自然也就清凉,如此无忧无虑该是何等飘逸?不过什么事都不要走极端,如果过分轻视世间的功名利禄,就会被人误会缺乏匡世救人精神,这时就会被社会大众所唾弃。
中庸属于实践性很强的德性,中不离用,离用则无中庸,所以它又是一种处世之道、政治之道、安身立命之道。然而这对李开复来说,其实也是一种创业之道:“比如说,在我的第五封信中提出最重要的积极主动,如果做到了极端,就变成了霸道,喜欢颐指气使、横行跋扈。在我的第二封信中提出与人相处最重要的同理心,如果做到了极端,就变成了盲从,失去了自己的原则,什么事都没有主见。极端的自信就成了自傲,极端的勇气就成了愚勇,极端的胸怀就是懦弱,极端的自省就会变成自卑。”
“自信、自省、勇气、胸怀、积极、同情心6 种态度都是成功的必备要素,也都是成功者需要具备的优点。但是,一旦将其中某一种态度发展到极端,优点就会立刻演变为缺点。”
像
不可替代
李开复如是说。
李开复曾经讲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位企业管理者建议员工读一读《拿破仑传记》中的一则小故事。那则故事的大意是:拿破仑小时候常和同学打架,但是总是输给对方。他下定决心,即便被打死也不服输,并采用非常规和‘自杀式’袭击与对手较量。结果,这种‘拼命’精神终于使对方屈服了。这位企业管理者教导他的员工向拿破仑学习。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典型的极端。在拿破仑的这则故事里,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勇敢的英雄,而是一个自大、固执、不自量力的家伙。虽然我不是历史学家,但我很清楚,这样的事例绝对不值得学习。”
李开复认为,关于定目标也不要走极端:“目标不应该定得太远,我见过一位同学,做了一个30 年的规划和目标,这就太过了。”
李开复曾经亲身经历了一个极端的测验:公司在培训课程中,让10 个副总裁围成一圈,1 个半小时内可以畅所欲言,唯独不可以讲公司的事情。于是,大家开始谈论天气、政治、体育……期间还出现了争执。1个半小时后,每个副总裁都按自己心目中对其他副总裁的尊敬程度,为他们排一个序,并把自己安插在合适的位置。排序后发现:倒数第一的是从头到尾没有讲话的人,倒数第二是话最多的人。不说话的人可能有想法,但没有表达出来,那么别人就会认为他没有意见。相反,话太多的人可能有一部分话很有意义,但也讲了许多不该讲的话,这使他无法得到大家的好评。
所以,“沉默是金”和“口无遮拦”都不可取,那么我们怎么达到“中庸式的智慧沟通”呢?
对于这个问题,李开复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记得我刚进入苹果公司开始我的第一份工作时,公司里有一位经理叫西恩,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尤其在开会的时候,他得体的言辞完美地展现出他过人的才学、情商与口才,足以让在场的所有人钦佩不已。
有一天,我鼓足勇气去向西恩讨教有效沟通的秘诀。西恩说:
“我的秘诀其实很简单:我并不总是抢着发言,当我不懂或不确定时,我的嘴闭得紧紧的;但是,当我有好的意见时,我绝不错过良机——如果不让我发言,我就不让会议结束。”我问他:“如果别人都抢着讲话,你怎么发言呢?”西恩说:“我会先用肢体语言告诉别人:下一个该轮到我发言啦!例如,我会举起手,发出特殊的声响( 如清嗓子声),或者用目光要求主持人让我发言。但是,如果其他人的确霸占了所有的发言机会,我就等发言人调整呼吸时,迅速接上话头。” 我又问他:“如果你懂得不多,但是别人向你咨询呢?”西恩说:“我会先看看有没有比我懂得更多的人帮我回答。如果有,我会巧妙地把回答的机会‘让’给他;如果没有,我会说‘我不知道,但是我会去查’,等会开完,我一定去把问题查清楚。”他的一席话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只要把握好说话的度,选择好说话的时机,就可以得到周围人的尊敬。
像
不可替代
正是因为掌握了这种传统的“中庸之道”,说话做事从不走极端路线,李开复才能在职场中如鱼得水,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职场中尤其不能偏激。工作中和上司说偏激的话,是最愚蠢的做法。即使你真发现了上司对每个职员的不同待遇,也不能用偏激的语言说出来。你可以以别人的待遇为参考,恰到好处地向上司提出你的要求。
上司发火的时候未必真的想要一个解决事情的方法,他们有时只是某件事情不顺利寻找个机会宣泄而已,而令他生气的事情也未必就是他们所说的事情。此时,你最好能心平气和地听上司把火发完,等他消气后再去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