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既不能对自己的能力判断过高,也不能轻易低估自己的潜能。对自己判断过高的人往往容易浮躁、冒进,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在事业遭到挫折时心理落差较大,难以平静对待客观事实;低估了自己能力的人,则会在工作中畏首畏尾、踟蹰不前,没有承担责任和肩负重担的勇气,也没有主动请缨的积极性。
——李开复
中国人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就是说,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应当对自己的素质、潜能、特长、缺陷、经验等各种基本能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在社会工作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李开复曾回忆过一个小时候的故事:有天妈妈的朋友到他家中做客,询问起李开复的成绩。李开复告诉她自己从没考过99,每次都是满分。几天后在一次考试中,李开复却只拿了90分。回家后妈妈打了李开复,她说并不是因为李开复的成绩不好,而是因为那天李开复在人前过于狂妄。李开复说,这是他人生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件事,因此他总结了自信中要不失谦虚的道理。
说到忌骄忌躁,李开复还曾讲过这样一个事例:他的一个下属虽然有一些能力,但是自视甚高,总是对自己目前的职位不满意,随时随地自吹自擂,总是不满现状。他认为李开复不识才,没有重用他,决定离开李开复的组,并期望在微软其他组中另谋高就。最终,他不但没有找到更好的工作,公司里的同事也都对他颇有微辞,认为他缺少自知之明,期望和现实相距太远。接替他职位的人,是一个能力很强的人,虽然这个人在上一个职位工作时不很成功,但他理解那可能是因为自己升迁太快,因此他愿意自降一级来做这份工作,以便打好基础。后来这个人做得的确很出色。
像
不可替代
美国心理学家舒伯在其“生涯发展理论”中把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分为5 个阶段: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和衰退期,并提出,人在从事每一个职业时通常都会经历从成长期到衰退期这样一个小循环。而很多朋友接触一个职业,刚刚进入成长期,还没有结束探索期,就下结论说不适合、不喜欢,立即远离该职业。这样一来,对内,自身没有积累到任何职业技能;对外,没有充分了解职业性质和职业环境。这样频繁的、大跨度的职业转换只会使一个人越来越失去自信,对职场环境也越来越不能适应,总是期待着全新的职业解决目前所有的问题。然而,就像一个人学习游泳,刚下水的时候可能会感到不舒服,不断地下沉,也可能会呛到水,如果这个时候就说“我真的不适合游泳,我讨厌游泳”,那么他一辈子也不可能学会游泳。这个时候需要花些耐心去研究其中的规则和技巧,过了适应期,掌握了其中的技巧,你就不会再下沉,而是可以让自己自在地浮在水面上了。
人在职场也是这个道理,只有掌握了生存的技能,才能不沉沦下去。不断地变换水域并不能使你学会游泳,同样,不断地变换职业也无法使你获得职业的成功。不同的职业,需要的专业技能是不同的,但除专业技能外,还需要很多的通用能力,包括与人沟通、团队协作、收集和处理信息、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等等。即便一个职业真的不适合你,它至少也可以帮助你提高这些通用能力。
诸葛亮有句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平和宁静的心态来源于淡泊寡欲的心绪,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来源于对自身差距和肩负责任的深刻理解,而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责任意识来源于崇高的人生追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人在职场可以轻狂,但切勿轻浮。如果说上大学时可以随心所欲,率性而为,那么进入社会,踏入职场,每个时刻、每个地方都值得去学习和总结经验,每个去过的公司,每个接触的人,都是你最好的老师。如果你一味去刻意地表现自己的不羁,那么只能说明你的心气太高,或者说心态不够好,无形中只会让你自己被社会所鄙夷、所淘汰。
如何克服没有自知之明,过于自大或者急躁?以下的小方法,或许对你有用。
克服自大:此类人凡事喜欢逞强,过于高估自己,轻视别人,易引起同伴反感,不妨有意选择难度较大、动作较为复杂的运动,如跳水、体操、马拉松等项目,或者找一些实力水平远超过自己的高手进行象棋、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的对垒。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多体验运动的艰难,有助于克服自负、骄傲的毛病。
克服急躁:此类人缺乏耐性、急于求成,往往因一时冲动犯下错误。要克服急躁情绪,可选择下象棋、打太极拳、慢跑、长距离散步、游泳及骑自行车、射击等运动项目。上述运动强度不高,强调持久性和耐力,坚持从事这样的活动,能帮助人调节神经系统的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从而达到稳定情绪、克服焦躁的目的。
像
不可替代
在进行职业转换时,要客观地分析自己在该时段具备了哪些专业技能,同时也要分析自己有哪些通用的技能可以迁移到新的职业中去。作好客观冷静的分析后,再确定自己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切不可盲目地进行职业转换。
只有攀登上一座小山,才能看到另一座山头在哪里,如果总在山脚下转悠,永远看不到美丽的风光。职业的发展也如登山,每走一步,都需要分析自己已获得了什么;下一步发展方向在哪里;对照发展目标,自己还需要哪些提高和补充,切不可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