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异化教学(9)

学孔子当老师的智慧 作者:高敏


 

8解偏救弊,纠正学生的偏短

【原典】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礼记·学记》

【释义】

所谓教师,应该是发扬学生的长处、纠正他们过失的人。

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不同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做扬长避短、补偏救弊的工作,促进学生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孔子平时不仅注意发挥学生的特长,而且还帮助学生纠正偏短。比如就“政”这一问题,他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孔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是针对子夏性急且重小利而答。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并说如果“必不得已而去”,则依序“去兵”、“去食”,强调了“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的观点。意在鼓励子贡首先要牢固树立老百姓的信心。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孔子回答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这是针对仲弓的气量小而对他提出的要求。

以上几人都是孔子的学生,在回答他们同一个问题时,孔子均针对各人的个性弱点指出他们努力的方向,语言既带有勉励和要求,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对于已经当政的人,同是“政”这个问题,孔子的回答也是不同的。季康子问政,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师以正,孰敢不正?”叶公问政,孔子说:“政在悦近而来远。”鲁衰公问政,孔子说:“政在选贤。”齐景公问政,孔子说:“政在节财。”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孔子都针对他们从政中的缺点或错误隐含批评,并提出改正的建议。

孔子对学生解偏救弊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前文中对冉求采取“进”的方法,对子路采取“退”的方法,也是解偏救弊之举。

教育,就是培育学生的善心、善念、善行,纠正其偏差的观念、言行,引导其有正确的言行和理念,进而培养其宏伟的人生观,以期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教师应该知道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针对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因材施教,发展他们的特长,补救他们的缺点。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能够像欣赏那带刺的玫瑰那样去赏识每一个“另类”学生,积极努力地去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极微弱的亮点,也要尽可能地去激励他,进而不断地、递进式地加以培养,最终得以解偏救弊,纠正学生的偏短。这也正是教育的目的所在。

阿重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一个三门课程总分为295分的留级生,辛梅艳却“幸运”地成了他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在同事们的调侃声中,辛老师带着些许的无奈与恼怒走向教室,极不情愿地为阿重准备桌椅。

从此辛老师这种恼怒的情绪伴随着阿重上课时经常发出的莫名其妙的声音,伴随着被他打的学生人数的增加而越来越膨胀,终于辛老师爆发了,“回家叫家长来!”

阿重的家长来了,辛老师狠狠地告了一状,但效果不大,原来,阿重对老师们的这一招早已见怪不怪,“告状”根本没有效果。

这次和家长见面后,也让辛老师从家长的口中得知,阿重是一名轻微多动症患者,学生们背后议论:他是个傻子。他还常常被同学们甚至极个别老师取笑,因此他很自卑,极想回避自己患病这个事实而又无法摆脱,这种困惑时时伴随着他,加上周围人不良暗示的反复作用,特别是个别老师哪怕是偶尔的一次玩笑,也会加剧这种不良暗示的效果。而当他在学习上碰到困难及挫折时,他就不敢求助于他人了。长此以往,他对学习也就失去了足够的信心,反过来,学习上的不如意又加剧了其自卑感。家长反复被老师请到学校,也习以为常了,只得听之任之。在这种无人求助的、封闭的世界中,阿重需要发泄,需要引起别人的注意,于是发出怪声、打架成了他的选择。

某一日,辛老师忽然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小故事:

越战期间,美国一所新兵训练营从劳教所接受了一批新兵。这些新兵肚子里的墨水不多,身上的恶习却不少。怎样把他们训练成为合格的军人显然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于是,训练营的军官们发明了一个怪招:有计划地精选一些家信发给大字不识的几个新兵,让他们学着读,照着抄。信的内容无非是告诉家人自己在军队养成了新的生活习惯,如每天早上刷牙,晚上睡前洗脚,不酗酒、不打架,还特别告诉家人自己在战场上是如何的勇敢、如何的遵守纪律。一段时间下来,出人意料的结果出现了,这些新兵身上的坏习惯变得少了,作战也真的如他们的家书上所描绘的那样,军容整齐、精神焕发、勇敢坚强。

看了这则故事辛老师很受启发:训练营军官们的成功在于巧妙地运用了心理暗示,有效地纠正了新兵身上的缺点,自己何不在阿重身上试一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