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节(5)

中华风俗历:活在岁时记里的传统中国 作者:陈果夫


种食品食用,以此庆贺丰收。例如山东济南,六月六日炒白面,用糖拌食,称为吃炒面,城乡都是如此。山东邹县也以炒面为食。河南汲县这一天吃炒面,配以酱食。陈州地区则将麦面炒后拌盐糖食用,据说可以防止腹痛和痢疾。

【吃糕屑】

江苏东台人在这一天早晨起来,全家老幼,都相互道喜,祝贺节日,并用麦粉,以糖油做馅料,做成糕屑,家中所有人都一定食用。有谚语道:“六月六,吃了糕屑养了肉。”

【食馄饨】

湖州每逢六月六日,家家一定包馄饨,有“六月六,吃馄饨”的谚语。嘉定也是这样。直隶宁津则在六月一日吃馄饨。

吃馄饨的用意都在于尝新。馄饨,又叫“饺子”,北方人一般都喜欢吃。制作时用薄面皮裹馅,捏成半月形,或蒸、或煮,味道鲜美。颜子推(南北朝时文学家)说现在的馄饨,形如弯月,是天下人都喜欢的美食。唐代人的食谱中也有馄饨。野史中说晋代的石崇作馄饨,而宋人程大昌在《演繁露》中考证说,馄饨始自于匈奴浑氏、屯氏部落,因此而得名。现在南方的做法,都是使面皮弯折相接黏合而成,有的略呈圆形,用沸水煮熟食用。

十二 伏日

储水,做酱,制酒曲,榨油,做醋,腌瓜,和面。

饮用乌梅酱、梅酱、橘子水、绿豆汤、凉粉等以解渴,或者用金银花、菊花泡茶喝。

晒书画、衣服、裘皮、粮食,洗六畜,淘井。

整理图书档案。

抹桐油,清房舍,做大扫除,清洗一切器具。

吃汤饼,称之为“辟恶饼”。

在大河或海滨洗浴,把清水晒热,给小孩子洗澡。

用六一散、钩藤、谷芽冲水,让小孩子代茶饮用。

取生姜在烈日下晒干,称之为“伏姜”,以备防治胃病。

娘家迎接新出嫁的女儿回家度夏。

早期谷物已经收获完毕的,吃鱼,尝新稻米,以酒肉犒劳从事农事的人。

禁嫁娶。

【伏日】

夏季有三伏,一般把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定为初伏,第四个庚日定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定为末伏。所说的伏日,就是金气伏藏的日子。四季交替,都因金气而动。立秋时以金代火,而金怕火熔烧,庚日属金,所以逢庚日必藏。此时地面以上,气候炎热,而地下较为凉爽,立秋后则与此相反。

古时本没有三伏名称,到秦朝方始出现。《史记·秦纪》中载:“德公二年初伏。”唐人张守节解释说:“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另有《汉书·郊祀志》称:“秦德公二年,卜居雍,子孙系饮马于河,遂都雍,雍之诸祠自此兴。用三百牢于鄜畤。作伏祠。”《孟康》中载:“六月,伏日初也。周时无,至此乃有之。”唐代文学家颜师古道:“伏者,谓阴气将起时,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也。”

汉代则用法令规定伏日和夏至日,到了这两日,所有公务全部暂停办理。《后汉书》和《帝纪》都引用《汉官旧仪》中的记载:“伏日万鬼行,故尽日闭,不干他事。”东方朔说伏日应当早归,大概就是酷暑之时避免疫疠侵袭的目的。至于巴蜀一带则因为气候和中原地区大不相同,就让他们自己选择伏日。

这个月没有其他的时令节日,故而唐朝时都人最为重视三伏。据《梦万録》记载:“伏日往来,风亭水榭,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新荷苞鲊,曲水流杯,笙歌往往通夕而罢。”

【储水】

伏日中的水,因为受到阳光的熏蒸和气候关系,富于杀菌性能,用这样的水制做各种食品都不生蛀虫,而且味道很美,相传可以和腊水的功效相媲美。人们大都要大量储存,和面腌瓜,以供随时需要取用。《关西旧俗志》中道:“取水收起,净瓮盛之,一年不臭,作醋酱腌物一年不坏。”《析津志》记载:“北方例于五更汲水,以备合酱之用。”

【制酱醋】

酱醋在我国应用的很早,周朝的礼制中有醯人这一官职,掌管五斋七菹(见《周礼·天官》),郑玄解释说:“齐菹酱属,醯人者,皆须醯成味。”《礼记》内也有用酱调制、腌渍其他食物的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