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陈亮

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智慧 作者:张在军


生平介绍

陈亮(1143年—1194年),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同甫,浙江永康人。

《宋史·陈亮》记载“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十八九岁,“尝考古人用兵成败之迹,著《酌古论》”,抒发抗金爱国之志,并提出“文武之道一也”的教育主张,一开始就反映出他和道学家“以醇儒自律”的原则分歧。当时的郡守周葵见到《酌古论》,盛赞陈亮为“他日国士也”。

1168年,陈亮26岁时,首贡于乡,录为太学生。次年向孝宗皇帝上《中兴五论》札子,建议迁都健康,守备荆襄,抗战拒和,但未被朝廷采纳。气愤之余,决然回家,杜门读书,著述授徒近十年。1178年,又到朝廷连续三次上书给支持抗战的孝宗皇帝,劝其北上抗金,不可偏安一隅。并指责“今世之儒士,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举一世安于君父之仇而低头拱手以谈性命,不知何者谓之性命乎?”孝宗看后,大为震动,要把奏书贴到朝堂上激励群臣,并打算破格任用陈亮。但一些大臣忌陈亮直言不讳,纷纷反对。皇帝便未召见,只表示给一官职。陈亮愤而笑曰:“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于是渡江而归。不料因奏书指责性命之学而开罪儒生,导致了陈亮两次遭冤狱。

1188年,亮46岁时,再次上书孝宗,提出“江南不必忧,和议不必守,虏人不足畏,书生之论不足凭”。请孝宗依“即位之初志”,“为经理健康之计,以震天下而与金绝”。但因孝宗即将禅位于光宗,又未得到回复。

1190年,陈亮第三次被诬入狱,两年后获释。不久遇光宗试进士,陈亮决心应试,被点为第一名,并立即授官。这一次又激发起他的奋身报国壮志。然因一生坎坷,三遭冤狱,身心俱损,在第二年未及上任便溘然长逝。

陈亮的著作很多,现存有《龙川文集》30卷。

教育思想

他主张造就“非常之人”,认为,在南宋内忧外患的艰危时局中,要收复失地、重整河山,如果依靠那些平庸无才的文臣武将是不可能负荷这样重任的。造就“非常之人”的主要方法,在于严格锻炼。好像金银铜铁,“炼有多少,则器有精粗”。锻炼程度不同,决定着材器的精粗和好坏。

一、教学目标陈亮为事功学派的代表,他在教育的根本立场上与道学代表朱熹是一致的,都是要培养封建国家的各级官吏,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但论及具体的教育目标就出现了分歧。朱熹从其唯心论的人性论出发,以“醇儒”作为道学的教育目标,即要培养完全符合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醇儒或卫道士。陈亮认为“学者,所以学为人也,而岂必其儒哉!”他批判醇儒实为于世无补的腐儒,说:“至于艰难变故之际,书生之智,知议论之当正,而不知事功之为何物;知节义之当守,而不知形势之为何物用;宛转于文法之中,而无一人能自拔者”。他援引孔子把“知”、“不欲”、“勇”、“艺”看成人的必备条件,而醇儒仅限于“不欲”,证明培养“醇儒”之说,不仅不合现实,而且不合古训。

陈亮认为,所要培养的“人”应是文武齐备、才智两全、有“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的一世英雄。他说:“文武之道一也,……才智所在,一焉而已。”这种文武一道、才智统一的思想,不仅是对儒学重文轻武、才智脱节的否定,而且是对教育目标的辩证要求。他还否定儒学“义理至上”的传统,说:“但有救时之志,除乱之功,则其所以为虽不尽合义理,亦不妨自为一世英雄。”

二、教育内容叶适的教育目的论,决定了事功学派的教育内容及其不同于道学的特色。

一是读经。叶适也讲习儒经,但他反对道学家只把研习经义作为心性修养的依据,而是把儒经视为具有史学意义的历代文献,从而纵观古代治乱成败,以利当今兴功立业、经世致用。陈亮在《三国纪年序》里说,《易》

是上古史;《书》是唐虞三代史;《礼》载周代礼物,供后世考查;《诗》记兴亡和各国风化;《春秋》是“事机之衡石,世变之砥柱”,为百王之所去法。

二是研史。陈亮十分注重研读历史。他不同于道学派研究历代圣德懿行而资修养的目的,而是致力于研讨历代兴亡及名物制度以资“事功”。陈亮著有《酌古论》、《三国纪年》、《史传》、《中兴五论》等。

三是兼学百家。陈亮和道学家不同,不唯经史。认为诸子百家、异流之学都可以作为教育内容。陈亮主张“斥百家之异说而不以为妄,言当今之利害而不以为狂”。

四是讲习艺能。陈亮为事功而重艺能,主张“学艺能理百事”。说:

“道之在天下,何物非道?千涂迈辙,因事作则。”因而对量度权衡、官民商农等都加以讲论。并认为掌握艺能,不仅是日常之需,而且也是体认天道的途径。

陈亮的教学方法充满了唯物主义精神和事功学派特色,提出的学习方法有下列各点:

1就实事求实学。陈亮在认识与求学路线上,不赞成朱熹的读书穷理,更不赞成陆九渊的直接“体悟本心”、专重涵养心性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主张,而主张就实事求实学。陈亮认为,古人讲格物致知就是要在事物中考察必然之理、当然之事,即“千涂万辙,因事作则”。

2读书求意。陈亮反对读死书,主张读书求意,即理解书的本质意义。他读经而求其史学意义;读史而求其资治的意义;读诸子百家则求其事功价值。

3主张为学必须勤奋专一。说:“士之于学,农之于田,朝斯夕斯,……不虔不力,误我丰年。工贵其久,业贵其专。”只有这样,学业才有所长进。他主张做人要谦虚而不自满,说:“君子之道不以其所已能者为足,而尝以其未能者为歉。”千万不能因稍有成就便自满起来,应该以有所不知和不能而加强学习。

4讲论致学。陈亮刻苦钻研,治学严谨,而且十分重视师友切磋讲论而致学问。他治学无固定的师承关系,但和许多学者保持交往,互相讨论学问。

5怀疑批判,求是创新。陈亮不折服于权威,也不迷信古人,而是从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出发,集中批判以朱、陆为代表的理学教学思想及理学家所推崇的各种唯心主义的教育流派,充满了离经叛道精神,自称“口诵墨翟之言,身从扬朱之道,外有子贡之形,内居原宪之实”。

6他又提出要注意教育对象的年龄发展阶段,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

“童子以记诵为能,少壮以学识为本,老成以德业为重”。因此儿童时期应注重记诵能力的培养,少壮时期适宜于知识学问的增益,老成时期重在德业的修养。这个说法显然是片面、机械的,也是不科学的。但他能够看到人的发展阶段,提出按不同对象给予不同的要求,这一点还是可贵的。他也讲究个人涵养,这就是要有喜怒哀乐爱恶之情,要“得其正”,即处理得当。平日既不可“纵欲”,也不可“灭欲”,自己须认真陶冶正当的喜怒爱憎感情,使能成为有益于世的“非常之人”。实质上是批判了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腐败说教。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