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公孙丑 下(8)

圣王之道《孟子》 作者:张加才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在昼邑过夜。有个想替齐王留住孟子的人,恭敬地坐着劝孟子。孟子不予理会,靠着坐几打盹。

客人不高兴,说:“我斋戒一天才敢来和您说话,您却打盹不听,以后再也不敢和您见面了。”

孟子说:“坐下来吧!我明白地告诉你。从前,鲁穆公要是没有人在子思身边伺候,及时表达尊贤的诚意,就不能使子思安心;泄柳、申详要是没有人在鲁穆公身边伺候,随时劝王礼贤下士,就不能使自己安心。你替我这个老者考虑,却考虑不到子思所受的礼遇。这算是你对老人绝情呢?还是老人对你绝情呢?”

【原文】

[4.12]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①:“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②。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③?士则兹不悦。”

高子以告④。

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⑤。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⑥;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⑦,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注释】

① 尹士:齐国人。

② 干:求。泽:恩泽,这里指俸禄。

③ 濡滞:滞留。

④ 高子:齐国人,孟子的学生。

⑤ 浩然:水大的样子。

⑥ 由:同“犹”。足用:足以。

⑦ 悻悻然:气量狭小、愤愤不平的样子。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尹士对人说:“不知道齐王不可能成为商汤、武王,那是不明智;知道他不可能,但还是到齐国来,那是求富贵。从千里之外来见齐王,不相投合于是离开,但住了三晚才出昼邑,怎么这样磨磨蹭蹭?我对此不高兴。”

高子把这番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那尹士怎能了解我呢?从千里之外来见齐王,是我所希望的。不相投合于是离开,难道是我所希望的?我是不得已啊。我住了三晚才出昼邑,在我心里还认为太快了:齐王也许会改变态度的!齐王如果改变了态度,就一定会召我回去。我出了昼邑,齐王还不派人追我回去,我这才决然有了回乡的念头。我尽管这样做,难道舍得齐王吗!齐王还是有能力做正事的,王假如用我,那么何止是齐国的百姓得到安定?天下的百姓都能得到安定。齐王也许会改变态度的!我天天盼望啊!我难道像那种器量狭小的人吗?向君王进言而不被采纳,就大发脾气,满脸愤愤不平,一旦离开,非得走上一整天、力气没了才歇下?”

尹士听人说到这些话,说:“我真是个小人啊!”

【品评】

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

让天下百姓都得太平,才是孟子真正的抱负。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齐王假如用我,又何止是齐国的百姓得到太平呢?雄心壮志,令人起敬。

【原文】

[4.13]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不豫色然①。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②。’”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③。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注释】

① 不豫:不快。豫,高兴。

② 不怨天,不尤人:见《论语 宪问》,原是孔子的话。

③ 名世:闻名于当世。这里指能辅佐君王实现王道的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