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明明德(3)

止于至善《大学-中庸》 作者:刘成有


【品评】

“克明峻德”与上文中“克明德”不同之处,就是增加了一个形容词“峻”字。这个“峻”字,不仅显示出帝尧德性的高大,而且也反映出帝尧德性的力量。伟大而又富有力量的德性,自然属于光明的德性范畴。显然,这里的“峻德”已经与三纲领中“明明德”中的“明德”具有了同一性。帝尧德性如日,威力巨大,自放光明。

《虞书?尧典》中记载的帝尧的“克明峻德”这句话,就是告诫人们要做到“克明峻德”,应该从自我修身养德开始,达到心中“内明”,从而完成“内圣外王”这一最高道德境界。原文是:“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意思是说,帝尧具有恭敬、谦让的美好品德,其德性彻上彻下,感通天地。而且帝尧伟大而富有力量的德性,是他自己通过修身而自己彰显出来的,并不是帝尧自己要刻意表现的结果,但其实际效果却是九族和睦、百姓向善、天下和平。

儒家一直向往古代的礼仪,认为它是最完善的。孔子一直主张追溯尧舜,宪章文武,效法先王。因此,这里引用《尚书》中古代圣贤们的话语,都是为了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明明德”的重要性。古代的圣贤们都强调用自己的德治来感化管辖内的老百姓,而不是用权力和武力来征服百姓。人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在镜子面前的人对它爱护有加,它也会用加倍的柔情回报;反之,如果镜子面前的人张扬跋扈,它则会冷冰冰的对待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尤其是上级与下属之间。如果居上位的领导能够多为下属考虑,而不是一味地以权压人,那么,下属自然会以忠诚回报,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但是,现在的许多官员都做不到这一点。他们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有着双重的标准,对自己尽量地降低标准,对别人则无限地抬高标准。他们自己不要求上进,不提高自身的修养,反而要求别人一定要做到道德高尚、品行端庄,那是绝对不可能办到的。

从“克明德”到“顾天之明命”、再到“克明峻德”,次序井然,逐次提升。从周文王的“克明德”到帝尧的“克明峻德”,反映出儒家对古代人物的品评标准,越古越伟大,多少具有复古的倾向。特别是中间增加一句大甲“顾天之明命”,又说明了去恶为善的可能性,更增加了儒教“修身”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普遍可能性。此一节“明明德”,话虽不多,仔细玩味起来,颇觉美妙无穷!

引述《康诰》、《大甲》、《帝典》中的经典名言,目的都是要强调从主体自身去彰显自己本有的光明德性。只有自己做到了,才能推己及人,感化教育全天下的人,从而实现天下大同。所以经文在引用古代名言之后,紧接着说:“皆自明也。”于此可见儒家文明的奥妙所在。那就是:西方需要上帝的指引去为善,儒家不用。儒家是自身向善,是自明。

自“《康诰》曰克明德”至“皆自明也”,朱熹认为重点说明的是“明明德”,所以把这一部分定为“传”文第一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