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学而》中的行政精神(21)

论语中的行政精神 作者:冀名峰


[1.13]有子日:“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o"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信,符合道义,才可以践行。近,“附着”的意思。“言可复”,指承诺或说出的话可以兑现。复,“践言”的意思。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恭敬只有合礼,才不会招致侮辱。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句的解释争议很大。现列举几种流行解法供参f  ^阅:其一,“遇有所因依时,必先择其可亲者,亦可依若宗主了”(钱穆《论语新解渗);其二,“依靠关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杨伯峻《论语译注》);其三,“施恩于人,而不失去原有的爱心,也就值得尊敬了”(傅佩荣《傅佩荣解读论语》,他认为古代“因”与“恩”可以通用,所以解“因”为“恩”);其四,“‘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就是动机,中国文化:亲亲、仁民、爱物。‘因不失其亲’,意思是人绝对无私是做不到的”(南怀瑾《论语别裁》);等等。本书认为,此句中“信”、“义”、“恭”、“礼”、“因”、“亲”都是同等层次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有子讲话,不应由信、义、恭、礼等道德层次一下子堕落到“依靠要亲近的人和关系深厚的人”这个层次,还“可靠了”。傅佩荣解为“施恩时不失爱心”,似也不妥,施恩就是因为有爱。南怀瑾解“因”为“动机”,“动机”为“因”之后起之义,恐亦不妥。“宗,尊也,祖庙也”

(《说文解字》)。何为“因”?《说文解字》解为“依靠”;何为“宗”?何为“其亲”?这是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回想一下本篇第6章,子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所以儒家讲的是“以仁为亲”,“其亲”,就是“仁”。那么,这句里“因”是什么意思?就是“言行之所据”。“宗”是什么意思?就是应奉为神主牌地位,也就是应将“其亲”——“仁”奉为“言行之所本”、言行的最高道德准则。

有子说:“信,符合道义,才可以践行信;恭敬,符合礼的规范,才不会招致侮辱;言行之所依,要符合仁的要求,这可以作为言行的最高准则了。”

讲诚信,对敌人也讲诚信,出卖同志,就成了叛徒了。对朋友讲诚信,去干违+法违纪的事,就损害国家利益了。所以,“义”是调节和指导“信”的根本准则。前面已讨论过,为大义,可以失小信,就是这个道理。(参见[ 1.4l章解读)《阳货》篇提出“恭则不侮n[17.6],恭到什么程度就不辱了呢?本处给出答案:“恭近于齐L,远耻辱也”。恭是什么?就是降低自己的姿态,敬重别人。这也不是无原则的。

“恭”到什么程度?“礼”所要求的程度。否则,越是谦卑,就越得不到尊重,就会带来耻辱。所以敬人有度,过敬则滥。“恭而无礼则劳”[8.2],自己很累,别人也很~累。敬人也要保持自尊。对上级对同事要恭敬,但也不是恭敬到不讲原则。言行的最高准则就是“仁”。大的方面说,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就是“仁”;小的方面说,有爱心,泛爱众,也是“仁”。仁有一种忘我的精神,不自私。当然也不是没有任何私利,儒学强调对家庭的责任,对朋友的责任,对爱人的责任,这都需要占有一定的私利才能予以保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