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3.酒史、酒话、酒文化(6)

明报:茶酒共和国 作者:黄苗子


四、曲水流觞

文人饮酒的风雅之事,除"酒令"外,尚有"曲水流觞"。

(1)修褉的风俗

"曲水流觞"与"修禊"的风俗有密切的关系。修褉是古代一种清除污秽的祭祀。《周礼·春官》记载:"女巫掌岁时,袚除■浴。"郑玄注:"岁时袚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看样子最初只是熏香洗澡祭神。晋书《束晳传》说:"昔周公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又秦昭王以三日置酒河曲,见金人奉水心之剑曰:'令君制有西夏,乃霸诸侯。'因此立为曲水。两汉直缘,皆为盛事。"虽然"金人奉剑"是有意造出来的神话,但由此可见,"流觞"的源头始自西周早期;而引水成曲使成"曲水",人们列坐两旁,"流觞"以饮酒的所谓"曲水流觞",则是秦昭王所建立的;而两汉以后,相沿成俗,逐渐发展为节令盛事,时间也因昭王"三日置酒"而定为三月三日。

(2)兰亭雅集

三月三日成为重要节令以后,人们反而重在赏玩景物,饮酒作诗,祭神洗澡的原意慢慢消失。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五三)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名流四十一人修禊事,在浙江绍兴兰亭聚会,引曲水以流觞,饮酒赋诗,因此作序,是极有名的掌故。当时作五言四言诗各一首的,有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十一人;作诗一首的,有郗昙等十五人,作诗不成的,有谢瑰等十六人。唐人刘笃《上巳日》诗有云:"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遇。"杜甫《丽人行》有云:"三月三日天氣新,长安水边多丽人。"都可见唐代曲江禊游的盛况。唐代以后,这种风俗仍然流行在文人之间。民国初年,梁启超在北平农事试验场还举行过大规模的修禊。政府迁台,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庄严先生尚邀集先师台静农教授等友人在外双溪"风雅"过一番。据说大陆为发展观光,而今在兰亭故址犹有类似的举动。但无论如何,"曲水流觞"的风气其实早已不存,因为当今之世,那有多少俊雅闲逸的人!

五、浮以大白

而无论酒席行令或流觞赋诗,如果犯令或作不出诗都要"罚酒"。但"罚酒"的情况不止于此,而且自古有之。

《周礼》谓"觥其不敬者。"是说对无礼不敬的人要罚酒。《礼记·檀弓》说"杜篑扬觯而酌师旷、李调。"因为师旷、李调未能及时匡君之过,所以杜篑罚他们饮酒。《说苑》记魏文侯与大夫饮酒,命公乘不仁为"觞政",监督饮酒的规矩,而且下令说,凡不满引干杯的,就"浮以大白"。"浮以大白"这句出于魏文侯的成语有好几种说法,鄙意以为即"满饮大白之巨杯作为处罚"。又史载陈后主命张贵妃等先作好五言诗,在宴会时令孔范等狎客唱和,如果一时作不出诗的就罚酒。又李廌《师友谈记》说,东坡有次和他的僚属宴会,东坡举起大白之杯罚欧阳叔弼、陈伯修二校理和常希古少尹,道:"你们三位都喝这酒,喝干了,才告诉你们为什么受罚。"三人饮罢,东坡说:"你们三位担任主管,却没有举荐李方叔这样的人,即此就可以罚你们。"他们三位都感到惭愧,忙着道歉。那时张文潜也在席上,却也举起大白之杯,对东坡说:"先生也应当喝这杯酒。"东坡说:"为什么呢?"文潜说:"先生从前主持贡举,也错失了李方叔,岂不和他们犯了同样的错误。"举座不禁大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