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净其意可至诚(1)

《大学》之道:致圣领导力 作者:钱林涌


 

曾子在《大学》对如何达到“诚意”有下面的论述: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荨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兮者,恂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何谓“诚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这句话包含四个关键词:自欺、好恶、自谦、慎独。

避开“自欺”、“好恶”、“自谦”、“慎独”

曾子说:“诚意,毋自欺也。”也就是不可以自己欺骗自己。很多时候,人先自欺,然后才会去欺人,最终导致被人欺。所以必须先自爱,才能爱人,进而被人爱。意识,是“心”在起积极作用的成果,它转变快速,不停起伏跳跃,经常自我夸奖自我认同,不断产生出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想法,但是,这些往往转瞬即逝,很难把握。“意识”的后果要由“知性”判断,“知性”在理性支配下将种种情绪分门别类,重新又送还给“心”。所以,要想让“意识”真正达到明净状态,必须要学会“内明”反思的学问,不断注意它的动向,确保它“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最后至于“诚意”。这个“诚”不是“诚实”之意,而是明净、专心、定心之意。子思在《中庸》中也说道:“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便是“内明之学”的本质。

在外用方面,孔子有这样的教诲:“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要凭一时意气冲动行事,不要偏执,不要认为事情必定如此,应该学会灵活,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这些可算是保持意识清醒,不再自欺。据传说,达摩大师刚来到中原时,有人问他来中国是为了什么。达摩大师回答道:“我要寻找一个不被人欺的人。”

关于好恶,曾子是这样说的,“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也就是说人们的基本审美意识都是一致的,都会本能地嫌恶讨厌的东西,喜爱美好的事物。因此,曾子接下来说道:“此谓自谦也。”当你知道“意识”的非理性特征,经常会烦扰内心清静,你必然会尽力控制它,保持思维的平稳,不再自高自大,不再妄自菲薄,会有一个谦虚的心态。因为自己只是普通一份子,与常人没有太大分别。

了解“自欺”、“好恶”、“自谦”的含义,下面要来探究含义最复杂的“慎独”了。“慎独”即是一个人独处时,小心谨慎,不可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做坏事。这里可借用佛家用语来说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个人,在思维清楚时可以做到尽善尽美的状态已经很不错了,如果可以达到更高一层境界,在梦中仍然让思维明净,不受无意识、潜意识等现实幻影的影响,甚至可以自如控制梦境,抵挡不良情绪,这可算是真正实现“诚意”、“慎独”、“毋自欺”的状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