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内圣外王 从优秀到卓越的人生秘诀(9)

修正哲学Ⅰ 作者:修涞贵


中国有句俗话:“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做生意更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它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资产和财富。朋友就是财富。在生意场上只有大家互相帮衬,和气才能生财。树敌太多,只会孤立自己,自断财路。

一个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不是取胜,而是不败。

市场,是守法经营、公平交易。一定要说清楚的是:第一,它不是体育比赛,两个选手非得一定要分出胜负;第二,市场也不是动物世界,一定要弱肉强食,更不是大企业吃掉小企业;第三,市场更不是古罗马的斗兽场,一定要拼个你死我活。不论竞争多么激烈,多么残酷,你都不该打倒对手,更不该打垮对手,只要你保持不败,你就能前进,就会发展壮大。你的最终目的是生存和发展,而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并不一定非要扼杀别人的生命。

人都需要被肯定,都希望自己的存在对别人而言具有价值。价值感是支撑我们活下去的最大动力,也是我们幸福快乐的最有效的源泉。

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最高的幸福?

幸福是合乎德行的活动,而人的德行就是人的善,所以最高的幸福应该是符合最高的善的。

曾经有记者问我,对富豪榜的排名怎么看?我告诉他:我追求的是品德、思想、智慧和能力的富有,再一个就是身体健康,我觉得这是我最大的财富,是我内在所追求的。有多少钱对任何人来说都只是个符号而已,财富是社会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对个人而言其实是毫无意义的。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最大追求,是受到人们的尊敬,得到人们的认可。

一个人的事业,从生命存在的意义上说,就是为了使自己的存在对社会而言更有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成功。能够为大众作出一点贡献,比赚取丰厚利润更令我感到满足。我觉得,人的价值就在于对周围人作出的贡献,而不在于一定要拥有多少金钱。很多人认识不到这一点,将本来简单的人生复杂化了。

五、以德修己,自然无为

自然即是道,亦即是无为。所谓“无为”,不是放弃主观能动性,坐以待毙,而是指不去背道而为。“有为”是进行自身道德修养。只有在“以德修己”上有所作为,才能最后达到“自然无为”这一大有作为的目的。

从老子深邃博大的《道德经》中,我们可以看出“无为”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精髓。老子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为无为,则无不治”。

《论语·卫灵公》中孔子对老子的“无为”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概括,即“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孔子认为“无为而治”是建立在圣人的道德感化基础之上的,是一种很高的治国境界,只有尧、舜、禹这样的圣贤明主才能达到。这正如朱熹所说:“无为而治者,圣人德感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

而孔子说的“恭己正南面”,就是要求君主在道德修养方面要“有为”,给臣民作出道德表率,对臣民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感召,就能达到“无为”而天下大治的效果。

管子有云:“名正法备,则圣人无事”,韩非子亦云:“虚静无为,道之情也”。“无为”思想是睿者智慧的结晶。

在这里我的理解是:所谓“无为”,不是放弃主观能动性,坐以待毙,而是指不去背道而为。“有为”是进行自身道德修养。“有为”求“无为”,即在“有为”的基础上达到“无为”的理想境界,这是“自然无为”思想的真谛之所在。“无为”并非是消极无为、无所作为,而是建立在“有为”基础上的极其高明的一种手段和方式,是“有为”与“无为”的有机结合,只有在“以德修己”上有所作为,才能最后达到“自然无为”这一大有作为的目的。

老子言:“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无为”思想在汉初的“文景之治”、唐初的“贞观之治”、清初的“康乾之治”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施展空间。如在汉朝建立初期,开国元勋张良、萧何、陈平,以及文、景两帝,都信奉黄老学说。黄老学说所倡导的“与民休息”、“清静无为”等“以德化民”的主张得以贯彻实施,这一治理国家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当时社会的客观实际情况,起到了积极的效果,促进了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