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修正哲学 卓越人生的王者智慧(5)

修正哲学Ⅰ 作者:修涞贵


《礼记·中庸》中主张“虽愚夫愚妇可以知焉”和“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中国哲学总体上可以说是通俗而不浅薄,看似乎易,实则艰深。

《周易·系辞下传》中说:“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这里的“同归”与“一致”就是中国哲学的特质。中国哲学是“内圣外王”,是仁者爱人,是止于至善;中国哲学是中庸之道,是以人为本、以人性为本;中国哲学也是以德为本、以道为体;中国哲学更是以理为经,阴阳互补,崇尚和谐,天人合一。

三、修正哲学本源之一:《周易》

《周易》并不完全是宣扬占卜的书,也不完全是宣扬迷信的书,而是充满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教科书。《周易》是中华文化群经之首,是经典中的元典,是中国文化的母亲河。《周易》的思维模式、人生哲学、象数理论等是修正哲学的智慧本源之一。

天地之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如果无法把握变化的规律和方向,则将时时刻刻生活在不安与恐惧之中。《周易》一书,由其书名可知,是周朝有关“变化”的著作。《周易》是变化哲学。

古代圣人制作这一部经典,目的是:“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周易·系辞下传》),希望能够了解天下人的心意,使大家和衷共济;能够成就天下人的事业,使大家安居乐业;能够决断天下人的疑惑,使大家充满信心。

《周易》是修正哲学最为重要的智慧本源之一。

我在十六七岁的时候,跟着父亲到离通化几十里外的乡下给人家做家具。到了他家,见到一位老人,尽管瘦得皮包骨头,但也能感觉到他并不是一位普通的农民,浑身散发出一种儒雅风度。

我发现父亲和那位老人越谈越近乎,偶尔能听到他们两人在谈什么“阴阳鱼”、“太极图” 到了晚上,父亲把我喊了过去,老人拉上窗帘,从炕席底下拿出一本线装书来,这本书就是《周易》。

父亲对《周易》也有所了解,他做土木工程一辈子,对“过分”和“不及”最为敏感。他教我做第一件木工活儿,讲“卯”和“榫”关系时就曾说过:不能“过分”,也不能“不及”,最好的手艺人就是要做出“致中和”的活计来。原来,他们两人彼此都认为是遇到了知音,所以才会谈得那么热乎。

后来,父亲告诉我,这个老人当年在通化是个名人,是清军入关后留守东北看护龙兴祖坟的皇族后裔。据老人讲,他研究《周易》是从日本回国到通化后,得到了玉皇山一位老道士的真传。父亲说,这个老人是真有学问,才把我招呼过去听他讲《周易》的。

那位老人开宗明义就对我说:“《周易》绝不是迷信,是比马克思还早的唯物主义。只有把《周易》研究透了的人,才知道,古人用《周易》占卜是探求政治、军事之间的相互关系,用以富国强兵。后来拿《周易》算命、求财,那是让瞎子们混饭吃用的。”

这位老人就是我学《周易》的启蒙老师。他所说的《周易》是唯物主义这一点,更是让我受益匪浅。正是听了他讲的“太极图”和“阴阳八卦”,我才对《周易》有了初始的了解。

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让这个中国最古老的学说能够延续几千年,让人们在那种压抑的政治气氛里,拉起窗帘偷偷地讲述?玉皇山的那位老道士把《周易》传授给那位老人,而老人又在那天晚上讲给我听,这不就是“薪火相传”吗?

我们都知道,被称作“万世师表”的孔子是50岁才学《周易》。应当说,在学《周易》之前,孔子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屡遭失败。后来,他在鲁国教书办学,也只是一个教书先生而已。可是,自从他学习了《周易》,对于人生,对于社会,对于历史的认识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甚至有人说,孔子学《周易》后产生了“龙变”。就是说,通过学《周易》,他从一个普通的教书先生变成了“至圣先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