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修正哲学 卓越人生的王者智慧(9)

修正哲学Ⅰ 作者:修涞贵


中庸的萌芽思想首见于《尚书·大禹谟》,意为中正行事。而较早并且较为系统阐述这一思想的是《周易》。在《周易》中多处出现“中”、“中正”、“中行”和“中孚”等概念。但“中庸”一词却是由孔子最早提出来的。《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之道是最好、最高的一种德性,中庸之道大概是至高无上的吧,民众中已经很久没人能实行它了。《论语·先进》中又说“过犹不及”,既不要多,也不要不够,而是恰到好处。在孔子看来,一切道德行为都体现为一种面对具体情境而做出的“适宜”、“恰当”即无过无不及的行为。

在儒家思想中,中庸之道是其一以贯之之道,是儒家判断道德行为的最高原则和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中庸不仅被看做是德性或美德的形式化的特征,它也是人生的境界,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时时、处处、事事做到“适宜”、“恰当”。因为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而儒家思想一直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所以中庸之道已积淀为民族性格、心理、意识等深层次的存在形式,在中国人的人生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人生和道德选择作用。

《礼记·中庸》中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君子行中庸之道,小人反中庸之道。君子的中庸之道,表现在君子的日常行为要时时处处在恰如其分的位置;小人违背中庸之道,表现在小人的日常行为任凭感性支配而无顾忌和敬畏之心。

我们知道,在实际的道德实践中,没有一种理性的行为规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切理论都是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道德的行为就是“过”和“不及”之间的“中道”,一个在行为上达到“中道”的人,其道德品质也就达到了中庸。

“中”就是适度、适宜、恰当,是价值标准;“庸”是对“中”的固守,有“用”和“常”两种意思。中庸之道就是通过“执中”而达到“中和”。

在西方的伦理学传统里,也存在着这种“中庸(中道)”的伦理学传统。

毕达哥拉斯在其哲理史《金言》中写道:“在一切事情中,中庸是最好的”,他强调“中庸为善”。德谟克利特认为,美德既不是过分,也不是欠缺,而是适度的节制。而更为明确地提出中道本身是一种德性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说:“德性是一种适度,因为它以选取中间为目的,其次,错误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正确的道路却只有一条。也是由于这一原因,过度与不及是恶的特点,而适度则是德性的特点。”他认为:“德性是两种恶即过度与不及的中间。”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由于道德德性是适度的,做好人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要在所有的事情中都找到中点是困难的。那么,如何在实践中获得这种适度呢?亚里士多德给出的方法是:首先,要避开最与适度相反的那两个极端,只有远离错误,才能接近适度;其次,在所有的事情上,最要警惕那些令人愉悦的事务。因为对于快乐,我们不是公正的判断者。中道不仅是伦理认识和选择的一个方法,还是一种境界和理想。

肖群忠教授在《中国道德智慧十五讲》中对中庸之道是这样总结的:

中庸首先是一种形式化的实践理性方法论。人生要面对很多具体的两极选择,中庸哲学要求人们有效地在对立的两极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的支点,并以此支点为中心使对立双方归于统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