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修正哲学 卓越人生的王者智慧(10)

修正哲学Ⅰ 作者:修涞贵


在现实实践中,守中、不走极端,是古代中国人固守的人生信条,也是在千变万化的世相面前防止自我迷失的最佳路径。居于两端之间而又不改变自己的立场才是中庸之道的精义,中庸之道是对矛盾的驾驭和超越,而不是不讲原则的简单折中。很明显,一个人既要保持道德判断中的中立角色又不丧失原则、正义,是十分困难的事情。所以,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中庸作为中国哲学的精粹,为人们追求自然与人生、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提供了一个可以企及的完满境界。因此,中庸之道或中庸之德一直是中国人追求的

理想境界和理想人格。

我理解的中庸之道有两层含义:一是中正,二是永恒修正。中庸不是折中,而是一种“优位”思考,精当选择、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中庸之道不是不好,而是非常好。也就是说什么事情都要把握好度的问题。

在为人处世中,最主要的就是对“度”的把握。无论做什么事情,在什么场合与什么人接触,都要掌握“度”的平衡,“过分”和“不及”都不利于人生的前进与发展。只有掌握并合理地运用“度”的平衡,才能在处世中占有优势。

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总会遇到一些让人无法释怀的人或事。所以,应该保持“舍得之间,张弛有度”的处世心态。在舍与得之间寻找最佳的平衡点,懂得把握好“度”的分寸。在哲学上称之为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在这个界限里,无论量有怎样的增减也不会改变事物的质,超过这个界限就会引起质变。也就是说,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求人们正确把握“度”,掌握适度,才能恰到好处。

把握“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不走极端。任何事物都有自身存在的相对稳定条件,因此,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按照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去进行,否则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只有掌握并正确利用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够在现实社会中找到一个可以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人生在世,要经历的事情太多太多,在成长和发展的征途上,要善于把握“度”,学会张弛有度。要抛弃不合时宜的“小节”,珍惜自己,多为自己创造展示才华的舞台。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物的优良特性,都只有在质与度的完美结合下才能发挥出绝佳的功效。人在处世的过程中也要做到张弛有度,这样才会使自己生活得快乐。

如何把握“度”,是为人处世的关键所在。要想正确地将“度”把握好,关键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很多事情因为过分追求完美,使得本来可以做得比较好的事情,出现偏颇。这就是所谓的过犹不及。

实际上,在生活当中事事都涉及“度”这个问题。比如,说话要讲分寸、做事要讲究个度。做什么事情都能比较恰当地把握好“度”,这是一门艺术与学问。

度,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因人、因时、因地而论。这就要凭自己的经历和阅历去认真揣摩和应用。但是,也不能因为要把握好度,而处处限制自己。最重要的是要做一个正直、有爱心的人,遇到事情时要多为别人着想。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生活中正确地把握好度。

中庸的“中”,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两端之间的等距核心”。这里的“中”,更是指事物发展轨迹上最恰当的点、最核心的关键,也就是我们要学会“在最恰当的时候做最合适的事”。

选择恰当的时机,选择恰当的做法,这种东方式“选择的智慧”,我们称之为“中”。

“庸”字的本质就是“常”。

《二程集》中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这里所讲的“不易”,是指在变动不定的自然和人生背后,存在着一个永恒不变的定数。

人只有抓住了不变的定数,才能主宰自身和外部世界,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作为宇宙中恒定不变的法则,庸与变是对立的,是对千变万化的世界内在规律的把握。人的主观思想行为只有符合事物的规律,才会有好的结果。

我认为,符合中庸之道的方向就是要符合规律,方法就是以规律为标准进行有效的修正。

五、修正哲学本源之三:中医哲学

中国自古就有“易医相通”、“儒医相通”、“道医相通”等说法,《国语·晋语八》中有“上医医国,其次医人”的论述,范仲淹甚至提出了“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观点,足以看出中医与哲学的关系之深。中医的精髓在于“不治已病治未病”,中医哲学的精髓在于从宏观看事情,着重整体观,辨证施治,标本兼顾,强调内外环境平衡和“扶正袪邪”,侧重唯心和唯物辩证法。

中医哲学是修正哲学的最为实用的思维方法之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