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修正哲学 卓越人生的王者智慧(11)

修正哲学Ⅰ 作者:修涞贵


在百度百科中,中医哲学是这样被定义的:是一种从观察世界中所感知而得的哲学与一种自然医药经验的结合。中医哲学是具有原创性的科学哲学。

我国中医,济世救民,普度众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是一种传统文化、一种哲学思想,“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取之有道”等这些理念的推行,是中华文明得以源远流长的根本秘籍。

中医在中国是哲学化的学科。有人甚至认为中医的“中”字不是指中国,而是“致中和”中的“中”,因而直接就是哲学概念。其实,“中国”一词里的“中”,本义也有“执中”的意思。林语堂在其《中国人》一书中说:“中国人如此看重中庸之道以至于把自己的国家也叫 中国 。这不仅指地理而言,中国人的处世方式亦然。这是执中的,正常的,基本符合人之常情的方式。”

事实上确实如此,西方医学是纯自然科学,而中医不是纯自然科学,中医是与哲学密切相通的。

中国古代医学高度发展,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传说中岐伯和黄帝所总结的“岐黄之术”,春秋时代发明的诊断术和“病因说”,已经把唯物辩证法运用到医学上来了。中医认为天与地、阴与阳、人与自然界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更为中医注入了生命力,使其成为更合乎逻辑而且具有哲理的一门医学。

中国哲学家之中懂医的人很多,孔孟讲究生活调养,老子讲养生,庄子懂药理,张横渠甚至能够把脉开处方。中国哲学的范畴往往与中医学有关联,比如中国哲学中所说的“气”就离不开医学的生命观,而最先把“气”引入五行观念的,正是春秋时期的著名医官医和。中国古代有“一个秀才,半个郎中”的说法,就足以说明中国哲学与中医文化的内在联系的密切。

中医源远流长,是一门兼具逻辑和哲理的医学。《黄帝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中医强调情志因素,治病先治心,强调心理与身体、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这正是健康人生的明证。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刘长林认为:

阴阳、五行和气的理论既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同时又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在阴阳五行和气的理论中,充分体现着中国传统深层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这种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又通过这些理论,深深地渗透到整个中医医疗体系的各个方面。

中国哲学是自然整体哲学,中医学是自然整体医学。中国哲学和中医学所坚持的整体是完全的最高的整体,是自然的衍生的(即时间的)整体,故特称自然整体。中国哲学和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小宇宙,人身上的基本特性与生出人的天地宇宙有对应关系,可以相互参照。

整体观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特征。中医强调人的身心统一。《黄帝内经》曰:“形与神俱,乃成为人;如形与神离,则形骸独居而终。”《黄帝内经》成书在公元前475 公元前221年,距今已2000余年,它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认为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认为每位医者均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天文”、“地理”概指自然环境种种影响因素,“人事”泛指社会人际之事,小至于病人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家境遭遇以及个人经历等;大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风习俗等,这些内容均与人体身心健康有着密切关系。细菌、病毒等的邪气,心理、情志等的压力,无不都是在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及其运动、变化。中医的整体观、和谐观,诚然是中国文化上的瑰宝。

中国中医延续2000余年,不断充实和提高,至今仍保持着自身独具东方哲学思想智慧的特色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以“易之阴阳”为主线的医药哲学思想;以腑脏、经络、气血、津液为内容的生理病理学;以“望、闻、问、切”四诊进行诊断;以“寒、热、温、凉”四气和“酸、甘、苦、辛、咸”五味来概括药物性能的药物学;以“君臣佐使”和“七情和合”为配伍的方剂学;以“阴阳、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