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修正哲学 卓越人生的王者智慧(15)

修正哲学Ⅰ 作者:修涞贵


读不懂、记不住的原因,就是一句老话:“多者惑。”相信大家一定会同意我这句话:只有深刻才能打动人心,只有简化才能让人记住,只有记得住才能应用于实践。我再重复一下修正哲学的主要观点:世界上的错误成千上万,究其原因只有两个:一是“过分”,二是“不及”。修正哲学就是在“过分”和“不及”之间,寻找正确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致中和”。连标点符号加起来也就百来字。

修正哲学是站在“形而上”的高度,对“形而下”的“过分”和“不及”的思考。

有人说,中国的传统哲学都是围绕“形而上”来打转,缺少操作性。

其实,不光是中国的、传统的,连西方的、现代的,同样都是缺少可操作性,都是从理论到理论。这是哲学不能普及的主要原因。

有位先哲说,只要我们抱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坚持不懈地去探寻,是可以找到一种有效的操作方法,从而克服传统与现代、现实与理想的对立,达到历代哲学家梦寐以求的理势合一、真际与实际交相辉映的太和境界的。

我明确地告诉大家,修正哲学就是一门可以用来实际操作的哲学。

有人说,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修正哲学不会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必须用经济手段来获得。但是,你一旦掌握了修正哲学的思维方法,你就会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取得无法估量的经济效益。

我很欣赏晚清时候,有人写的一首关于描写月亮的诗,他说:“一钩已足明天下,何须清辉满十分。”修正哲学虽然仅仅是“一钩”,却足可照明天下。

我们知道,研究和解决立场、观点、方法问题是哲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我们先说这个“正”字。“正”与“不正”,都与我们的观点、看法有关,其实,这就是哲学的“认识论”。如果你认为“不正”,那就要“修”。怎么“修”,用什么办法“修”,就是哲学的“方法论”。

在古代中国,“中庸”被誉为本体论意义上的“至德”、“中和”。中庸通过开掘个体身心修为之维,将外在事物与天地大道结合起来,具有强大的思辨性和践行性。朱熹评价《礼记·中庸》时说:“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人们践行中庸之道,就会达到素其位而行,不怨天尤人,至诚尽性,中正平和的境界。

而修正哲学起源于《周易》、《礼记·中庸》、中医哲学等传统文化精髓基础之上,是集各家之所长,专注在践行性上。修正哲学是以人性为本,尊重人的本性、尊重人的属性、尊重人的习性,强调尊敬自然万物的本性,参与天地化育万物,重视万事万物中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强调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遵循天地万物规律而生生不息。修正哲学以其自身不过无不及的思维方式,中正和谐的价值构成,抵制放纵情感欲望和唯理性的偏颇,在中和、适度、合律、和谐、过犹不及、通权达变、内圣外王、厚德载物、和谐共赢之中,找到人类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从而获得生命的延续和精神的永恒。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