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厚德载物 卓越人生的坚实根本(1)

修正哲学Ⅰ 作者:修涞贵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周易》中说:“建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夫己者,人之本;德者,业之本。本立才能明天道、了人道、通商道;本立才能根深叶茂、根深蒂固。道,是人们该走的路,是人世间的游戏规则。悟道,是由“人道”提升到“天道”。自然而然,回归真性,就是天道。老子说:顺乎自然,就是合乎“大道”。合乎大道,才能永恒长久,终身不会遭受任何危险。

正心就是端正心性,使心灵从对外物的依附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而不是心不在焉。开启卓越人生的正心智慧有二:一是厚德载物,二是心存敬畏。

一、内修上德,德合无疆

《周易》中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意思是说大地以宽广深厚承载万物,故能以好的品行造福万物无所不包容。一个想拥有卓越人生的人必须要尊崇道德的价值,以德为本,修身为先,以德修己,以德待人。

在修正药业集团通化本部的大门上有一块牌匾,上书“德配天地,道贯古今”八个大字,这是家母留给我的遗训,是已故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先生为修正药业题写的。

只有“德”能够与天地之美媲美,只有“德”才是悠悠万事之大。这是亘古不变的天理。

《谷粱传·僖公十五年》中说:“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国语·周语》中有言:“茂昭明德,物将自至。”从这两句流传至今的至理名言中,足见道德的重要性。

古人云:“人人可成英雄,人人亦可成圣。”然而举世望去,奔竞者多如牛毛,能至者鲜如麟角。究其原委,无非是“不正其体,不齐其本”。如果一个人不以道德主心,以善主心,又怎可成雄称圣?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之中,品德永远是最为闪光的东西。人的生存和发展永远与“德”须臾难离,“重德”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必修课,它是完善人格、调节身心和谐、升华灵魂和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人的最大资本就是人气,得人心者得天下。德的最大功能就是能汇聚资源,要想获得众人相助,就必须使他人心甘情愿地归附于你。

“以德服人,天下欣戴;以力服人,天下怨望。”以德服人,在日常生活中,就是用仁爱之心来处理自己与别人的关系。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此出发,才能在身边建立一种和谐、宽容、互利的合作关系,进而实现共同发展。只有这种以德凝聚成的关系才 是最可靠的,也是最有向心力和战斗力的入世智慧。

朱熹曾说:“据者,执守之意。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得之于心而守之不失,则终始唯一,而有日新之功矣。”可见得于道谓之德,有德必有得。人们常说的“以德服人者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天地万物,天能生,地能养,但它们不能治世,只有发自内心的“德”才可以治理世间的万千事物。

其实早在古代,德行就被作为君王治理国家的重要法宝。

周公最先提出“以德配天”的思想。《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先君周公制《周礼》曰: 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 ”

《尚书·五子之歌》中有言:“德唯善政,政在养民。”

《论语·为政》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孔子的学生曾参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先秦儒家“为政以德”的思想为后世所继承,如《春秋繁露·立元神》中董仲舒说:“以德为国者,甘于饴蜜,固于胶漆,是以圣贤勉而崇本而不敢失也。”

在儒家看来,有仁德之心的人是无敌的。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德涉猎的范围极其广泛,可谓是无所不至。有仁德之人,兼有谦和、宽容、孝慈、啬俭、敦厚、朴实、忠诚等美德。

孟子说“仁者无敌”,这些美德都是一个人赢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基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