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心存敬畏 卓越人生必须遵循的规则(5)

修正哲学Ⅰ 作者:修涞贵


一般的企业经营者往往十分看重眼前的利益,并尽一切可能最快速度、最大限度地谋求利润。因此,他们常常注意“术”的应用,讲究“权谋”、“兵法”、“路数”。而真正的企业家往往更有长远的谋略,并且懂得为长远利益放弃眼前利益。企业家须“重道而不重术”,讲求按照企业发展的规律做事。

四、成由俭,败由奢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御孙曾说过:“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司马光解释这句话的含义时说,“共”即“同”,即“相通”。凡是有优良道德品质的人,都是以俭朴、恭俭做基础的。因为俭朴,一个人就不会有过多的欲求。

诸葛亮说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德自俭生,俭是德性存在的根基,俭可以修身、养德。《训俭示康》家训中司马光提出了“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他谆谆告诫儿子司马康说:你不但自身要俭朴,而且还要以此教训你的子子孙孙,使他们也懂得我家先辈传统的俭朴家风。

《周易》中主张“君子以俭德辟难”,认为一个有俭朴美德的人,能够避免危险和灾难。

古代思想家大多崇尚“俭”。老子尊道贵德,提倡无为而治,主张小国寡民,主张“见素抱朴”的生活方式。他说:“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由此,老子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他认为,俭朴的生活方式是符合自然法则的。老子的俭约思想对后世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

春秋时宋国的上卿正考父,生活俭朴,平时都是以米粥为食。鲁国大夫孟僖子正是根据正考父的德行推断出他的后代中必定会有贤达的人出现。果不出孟僖子所料,正考父的后代中真的出了孔子这样赫赫有名的大圣贤。

孔子把“俭”和“温良恭让”一同列为基本的道德准则,主张“节用而爱人”。孔子对消费的主张也可以概括为“俭不违礼,用不伤义”。孔子还认为“礼,与其奢也,宁俭”。因为“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可见,孔子的消费观念浸透着他的封建道德标准。

孟子认为,君主首先要节俭,“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平民百姓也要讲恭俭,“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墨子提倡“节用论”,他强调:“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他还具体提出如要使天下太平,君主需要做到以下五方面的节俭:“当为客室不可不节”,“当为衣服不可不节”,“当为食饮不可不节”,“当为舟车不可不节”,“当为蓄私不可不节”。墨子认为节俭的美德,是关系国家贫富兴亡的大事,即“节俭则昌,淫逸则亡”。

晋朝晋武帝时丞相何曾,生活奢侈豪华,挥金如土,花天酒地,每天饮食要花去上万钱,吃饭时,菜多得无以下筷。他的子孙后代在其影响下,也是奢侈豪华成性。他的儿子何劲,“骄奢简贵,亦有父风”,“食必尽四方珍异,一日之供以钱二万为限”。他的另一个儿子何遵,“性亦奢汰”,奢侈过度。何遵之子何绥,“自以继世名贵,奢侈过度”。何遵另一子何机,“性亦矜傲”。何遵之第四子何羡,“既骄且吝,陵驾人物,乡闾疾之如仇”。到晋怀帝“永嘉之末,何氏灭亡无遗焉”。由于何曾的影响,致使子孙后代倾家毁业,亡族灭种。

管子则说:“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认为“故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矣;骄傲侈泰,离度绝理,其唯无祸,福亦不至矣”。

从以上诸子百家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尚俭”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俭德”可以持家、兴业、治国。早在《尚书·大禹谟》中,就已有“克俭于家”的训言。南宋叶梦得认为“夫俭者,守家第一法也”。清人金缨亦称“勤俭,治家之本”。能否做到以俭持家,关系到家庭的贫富、家业的兴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