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心存敬畏 卓越人生必须遵循的规则(6)

修正哲学Ⅰ 作者:修涞贵


荀子曾将节俭视为“足国之道”,他说:“知节用裕民,则必有仁义圣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积矣。”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尚俭”是关系民族兴亡的道德根源。“俭”是大德,正如清人王士晋在其《家规》所言:“以俭示后,子孙可法,有益于家;以俭率人,敝俗可挽,有益于国。”于家于国,俭德都是不可或缺的。节俭之中蕴藏着一切美德,《慎子》中说:“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奢者心常贫,俭者心常富。”克俭之人是本性使然,他们在精神上极其充实,事业上也会因此而大成。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体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节俭观。“尚俭”表现为对艰辛劳动所创造成果的珍视。财富的积累不仅在于勤劳,更在于节俭的美德。

位居世界500强前列的沃尔玛不事奢华张扬,崇尚俭朴务实的经营风格。沃尔玛的高层主管都不配备高级轿车,公务出差,从来也都是坐经济舱、住普通宾馆。作为富可敌国的全球企业霸主,沃尔玛公司这种“随心可欲而不欲,唾手能取而不取”的俭朴风尚和务实精神,得益于公司创始人山姆·沃尔顿的躬身践行与率先垂范。山姆·沃尔顿一生行事低调,生活节俭,不求闻达,不慕虚荣,经过几十年的艰辛打拼,将当初的一家小杂货店发展成为今日全球零售业的巨头。当记者们要采访这位美国超级富翁时,他们看到的是头戴一顶沃尔玛商店出售的折价棒球帽,穿着一套沃尔玛商店出售的廉价服装,神情怡然地坐在小镇广场边的理发店理着发,驾驶一辆破旧的小吨位运货卡车上下班的沃尔顿。

在我看来,俭约不仅是一种行为习惯,也是一种精神状态,更是一种无形资产。任何人都没有任何理由去奢侈浪费,社会和个人都需要俭约这种积极进取的作风。

人通过自己的创造行为获得合理的物质或精神的财富,并享有它,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一定要把握好“度”,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儒家所提倡的节俭意识,这一点更符合节约型社会的现实需要。

五、清正在德,廉洁在志

《荀子·君道》中有言:“德厚者进而佞说者止,贪利者退而廉节者起。”俭为百幸之根,奢为万祸之源。“贪”字近乎“贫”,“婪”字近乎“焚”。不勤,无以成就事业;不廉,难以凝聚人心。

“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古人把“礼、义、廉、耻”看成是国之四维,认为如果“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廉”有多重含义:《论语·里仁》中所说的“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是指不贪享受、安贫乐道的“廉”;《孟子·离娄下》中所言的“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是指不妄取非分之财的“廉”;《韩非子·解老》中所言的“所谓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轻恬资财也”是指淡薄利欲、不重金钱的“廉”;《列子·杨朱》中所说的“凡为名者必廉”是指有识之士所追求的名节,有德之人取利时会考虑他人,觉得“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他们也非常重视“义以与交、廉以与处”的交友之道。

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第一清官”的张伯行,在出任巡抚期间,曾手书《禁止馈送檄》悬于堂上,曰:“一丝一料,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份;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义正辞严,高风凛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