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什么样的劝说方式会收到反效果?

说服力 作者:(美)罗伯特·西奥迪尼


石化森林公园的实验表明,人们容易按大多数人的做法行事——即使多数人的做法并不正确。所以我们建议运用正面案例来说服人们,但这不是在任何场合都可行的。这时,说服大师们会怎么办呢?

来看看我们和维斯·舒尔茨(Wes Schultz)还有其他同事做的调查吧。首先,我们征得了加州300户家庭的同意,对他们每周的用电量进行记录。助理研究员会查看各家后院或屋旁的电表,对其周耗电量进行测量。之后,我们要在每户门前挂个小牌,写上这户人家与周围住户平均用电量的比较。当然,用电量在平均线以上或以下的家庭数量是各占一半的。

接下来几周里我们发现,知道自己用电量超平均线的用户们,后来的电表走速降低了5.7%。这没什么奇怪的。真正有趣的是那些原先用电少的住户,他们的用电量反而增加了8.6%。看来大多数人是受“中间吸引力”(Magnetic Middle)影响的,也就是说,不论人们原来做法是否值得提倡,他们都会努力缩小与平均线的差距,朝中线标准靠拢。

那么,怎样防止当人们知道自己不在中线标准时(此处的中线标准对这部分人来讲,是不值得鼓励的)做出向它靠拢的行为呢?也许可以给他们贴上有象征意义的标志,以表示社会对他们行为的赞赏。社会的赞赏可不单单表示对他们的认可,还对他们的心理满足有积极意义。到底要用什么样的标志呢?一个竖起的大拇指?还是嘉奖印章?或者贴个笑脸图案?

为证实效果,我们在实验中增加了一个步骤。根据每户耗电量与平均水平的比较,在反馈卡片上加上笑脸或苦脸的图案。贴苦脸的结果与原先没有多大差别。那些用电量较大的住户不管门上有无贴苦脸标志,都把自己的电耗降低了5%。而那些门上贴笑脸、用电量较低的住户,反应却令我们印象深刻。未贴笑脸前,他们的用电量如前所述上升了8.6%,贴之后他们的用电量则还保持在平均线下。

实验不仅告诉我们,社会常态会像磁铁一样指引着人们的行为,还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让行为正确的人不受负面的社会常态所影响。

再举个例子,某公司公布一份内部调查,员工某段时间内的平均迟到率为5.3%。这项调查结果的积极意义是:那些迟到率超过平均线的员工会减少迟到次数;但同时这则消息也会带来负面影响:那些平时守时的员工迟到数次有了增加。

上面的实验对这则案例的情况应该是有所启发的:我们可以对守时的员工给予奖励,并告诉他们守时是完全正确的。

在公共部门工作的人也应对此有所注意,要适时地表明对某行为的态度。例如,在逃课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教师应公开赞赏督促孩子上学的家长,同时对少数对孩子不闻不问的家长表示不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