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国外建设低碳城市的实践03

低碳转型路线图 作者:熊焰


在保证能源供应的基础上,纽约州将在该领域继续推动零碳或低碳发展路径。采取的能源供应和传输政策措施包括:更加严格的可再生标准;扩大区域温室气体指令的适用范围;制定新发电厂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制定利于新的发电厂建设和鼓励现有化石燃料发电厂改革的政策。这些政策加上改善和保持现有输电线路的投资将会保障在这一重要领域实现温室气体减排,成为未来低碳发展的支柱。

能源供应和传输政策如何产生效果?有三项政策措施将实现电力部门的减排目标:

发展和延伸纽约州现有的可再生组合标准(RPS),提高零售电力的可再生能源输送比例。这一数额到2030年时将翻番。新能源的使用包括海上风能和太阳能,以及早期的支持措施。州政府已经采取转型措施,估计到2015年,60%的州电力输送来源由可再生或者其他低碳能源提供。这样未来可再生能源供应组合中,有30%的可再生能源,配合现有30%的核电。低碳组合标准将建立在RPS上,要求监管介入和其他负有减排义务的实体参与进标准中。

建设和加强RGGI项目(Regional Greenhouse Gas Initiative,“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将与纽约的区域伙伴将RGGI转化成为一个多部门总量控制和投资项目。该项目将在纽约范围内建立总量控制以减少碳排放,为碳排放设定价格,通过排放限额拍卖吸引投资发展纽约的清洁能源经济。据估计,到2018年现有RGGI总量控制将使发电部门的排放降至10%的历史低位。

其余的措施重点关注化石能源生产的低碳排放、电力输送的现代化和采用低能耗的新技术清洁能源经济。首先,纽约州开始建设低碳能源生产设施,确保到2030年,现有或新建火电站处于相对的低排放状态。到2030年,现有发电厂将满足低碳要求,激励措施将鼓励改造和取代旧电厂,以使其早日实现高效低排放目标。其次,确保电力输送的可靠性。当政策越来越集中在可再生和其他低碳能源时,其采取的措施包括扩展和升级电力分配系统,以及从发展角度运用更先进的输送技术。这些措施将增加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机车的使用,以及推动高效的可再生低碳发电设施为用电大户提供服务。再次,政策措施强调不断对研究、发展、验证和调度方面进行投资,以实现部门向低耗低碳方向转变。最后,气候行动计划将评估所有政策间的相互作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选择、设计和政策有效实施的路径,这样有助于避免冲突,实现利益最大化。

农业、林业和废弃物领域

纽约州将在该领域继续推广生物原料的可持续性生产和保护;通过土地管理提高碳储存量;支持农场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提高能效;增加当地生产食物的供应量和减少废弃物。虽然这些部门排放6%的温室气体,只占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但是却有着实施低耗能低排放的减缓技术的潜力。这些部门的发展目标是管理能源生产和自然资源的使用,以及物质管理和废物处理,这些资源的管理不仅将带来温室气体的减排,还将带来极具意义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包括水质和空气质量的改善、农林产品的增加和就业机会的增多。

对农林业和废弃物领域管理的改变将最大程度地降低农业、林业、商务和家庭的温室气体排放。这些措施与现有的温室气体减排和隔离战略措施结合,将产生巨大的效应。教育、自我超越、就业指导培训和决策工具等的运用,将使低碳建设如虎添翼,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与其他地区的合作

气候变化和低碳建设强调的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它需要各成员间的通力合作。在这方面,纽约州一直走在前列。通过国会和各州的努力,全美范围内的EPA 项目在《清洁空气法》框架内广泛开展。它建立国家或者区域市场形成碳价格,目的在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政府充分发挥金融杠杆作用,通过碳税和碳基金发展联邦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帮助这些项目创造出旺盛的市场需求。

国内的电力转型政策将有助于政府实现气候目标,降低城市对外来能源的依赖。转型过程中采用的先进能源技术和投资政策,为整个产业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供应,推进政府履行其承诺义务。联邦和地方政府对核能等能源技术和碳捕获技术的财政支持,将帮助纽约州发展可靠的城市系统,帮助其实现气候保护目标。区域和城际间首创的交通措施将政府目标进一步推进,这一合作涵盖国家机动车辆排放、燃料经济标准、区域低碳燃料标准、区域交通价格战略和区域铁路新方案。

纽约州政府将推行更加严格的产品标准,促进低碳产品的生产。为了保证对措施的评估和反馈,联邦和州政府通力合作,构建能效和新能源分配监管框架,比如联邦政府便利清洁能源财产评估融资(PACE)。联邦和州政府还应在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资,比如建设高速铁路和更加智能的电力运输系统;鼓励地方和社区参与到气候目标的实践过程中。

国外方面,纽约州将寻求更多的海外伙伴,共同致力于气候变化减缓活动。因此,为实现全球气候变化综合解决目标,纽约州将继续与区域伙伴和联邦政府在减排战略上合作,同时寻求跨国界的联合行动,共同推进低碳社会的建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