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白求恩大夫》诞生前后(2)

梦开始的地方 作者:吴印咸


由于小庙室内室外完全是两种环境,光线亮度相差悬殊,因此在没有人工光的条件下拍摄这类画面,难度相当大。吴印咸举着照相机,不停地变换位置,希望能够找到最佳的拍摄角度。这时,一缕夕阳从前侧方向照在白求恩身上,吴印咸一阵激动—这正是拍摄的理想角度!他举起照相机,镜头里白求恩衣袖高高卷起,身着围裙,脚上穿着充满浓郁中国民间气息的草鞋,弯腰站在自制的“手术台”前紧张地为一个腹部受重伤的战士做缝合手术,旁边几位助手扶住伤员……吴印咸立即按下了快门,于是,这难以磨灭的历史瞬间被永久地定格了下来。

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大夫因手术感染在河北唐县黄石口村逝世。

白求恩逝世后,晋察冀边区和延安都为白求恩大夫举行了盛大的追悼会。那天下着大雪,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向这位可敬可亲的异国朋友告别。吴印咸专门从前线赶回参加了追悼会。想起和白求恩相识以来的点点滴滴,吴印咸不禁泪流满面。

1939年12月21日,毛泽东亲自撰写《纪念白求恩》一文,给予白求恩极高的评价:“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并肯定白求恩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吴印咸拍摄的《白求恩大夫》这张照片发表在晋察冀军区办的《晋察冀画报》上,然而白求恩大夫生前并未亲眼看过这张照片,这令吴印咸深感遗憾。新中国成立后,《白求恩大夫》被广泛使用。1991年,这张照片被收印在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八路军图片》第403页上;在白求恩大夫的家乡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白求恩纪念馆”内,这张照片被放大后展示在显要位置。

吴印咸将这张珍贵的照片挂在自家的客厅里,时时用白求恩的精神激励自己。

1964年,时任北京电影学院院长的吴印咸参加拍摄了电影《白求恩大夫》,这也是吴印咸最后一次亲自拍摄电影。为了拍摄好这部影片,他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除了极其认真地进行试片外,还根据每一场戏的剧情变化,设计了一份“摄影总谱”,在其中标明了剧情发展的状况,包括高潮、低潮和一般场景,以及处理手段和光线色彩运用等。

拍摄《白求恩大夫》时,为了保证影片的质量, 65岁的吴印咸每场必到,站在凛冽的寒风中一丝不苟地指挥着,直到当天的拍摄工作圆满完成,才与摄制组的同志们一道离去。

影片上映后获得广泛好评,一致认为《白求恩大夫》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揭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对自然景物及环境氛围的渲染,烘托了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使白求恩大夫的形象既高大伟岸又朴实可亲,是我国银幕上成功的人物传记之一。

1978年,《白求恩大夫》在意大利墨西拿电影节上获得好评。

将近两年的时间里,八路军电影团在华北敌后转战千余里,终于在1940年完成《延安与八路军》的拍摄任务,回到延安。

影片拍摄完成后,由于延安缺少必要的后期制作设备,袁牧之和冼星海奉命前往苏联进行后期制作。然而,他们在苏方的协助下刚刚将影片洗印完成,苏德战争就爆发了,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在撤退过程中不幸将全部底片散失。这一损失成为了无法弥补的遗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