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高效行动(3)

开放你的人生 作者:王辉耀


(2)精神意志上的畏惧困难

天津大学校长龚克曾这样批评一些留学生回国畏惧困难的现象:“有一些留学生满怀热情回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能预想的那么顺利,可能会感到沮丧、灰心,甚至后悔。有的人也许会想‘如果不回国,或许会有更大的作为’。我想这些都是不理性的,因为不管走到哪里,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不能战胜困难的人,在哪里都不会真正成功。”

曾担任过UT斯达康公司总裁和Google大中华区联合总裁的周韶宁如此评述成功:“世界上有两种人,假设大家智慧都差不多:一种是看到一件事会思考分析,再思考再分析,最后觉得看不准,放弃;第二种是想做,第二天就做了,也不知道里面有多少艰苦,但坚持下去了。往往成功的人都是后者,因为只有做的过程中才知道怎么做。”

解决问题的办法永远比困难多

1997年,UT斯达康的创始人陆弘亮和吴鹰邀请周韶宁回国加入他们的团队,管理他们在杭州的工厂。已经16年没有回国的周韶宁什么条件都没谈,就告别了美国舒适的生活环境,在杭州那个没有暖气与满地蟑螂的工厂里,开始了他的海归之路。

2000年,小灵通业务刚见起色,但政策的不明朗令资本市场对UT斯达康的股票态度始终暧昧。当时公司内部,不乏人认为放弃小灵通另谋出路或许更好。但周韶宁在公司大会上却坚持:“大家一定要坚持下去,3年后我们一定会有3000万的用户。”

会喊口号的人很多,而周韶宁是个用行动来做口号的人。他将自己的工作风格比喻为“上蹦下跳”。在他看来,一个人必须敢于行动,蔑视困难,才可能实现目标:“必须相信,解决问题的办法永远比困难多。”

在行动之前,事实上,每个人都会盘算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性,不然行动就可能非常莽撞。但如果我们不能把握一个尺度、一个分寸,一个火候,没有学会不能因噎废食,就会如古人所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因为过分求全责备,过于追求“万无一失”,结果不是时机被耽搁,就是自己吓死自己。

(3)习惯上的拖拉成性

托马斯·爱迪生曾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时间,拖延时间就是浪费生命。”

许多人都有缺乏时间效率的拖延习惯,譬如“我才刚刚读大一,离毕业还有几年,先玩一年再说”、“再过一天再做吧,事情太多了,我需要休息下”……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话。其实有些人说这些话的时候,也许正处在忙碌的状态,但这种忙碌并不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而是因为此前他做了太多无关紧要的事。当一个人让“办事拖拉”成为自己习以为常的方式时,通常都是各方面响起警报的时刻。对于整个人生来说,一拖再拖,结果当然就是一事无成。

快就是胜利

江南春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读大三时就涉足广告代理业并创立了永怡广告公司。2003年,在广告行业摸爬滚打10多年的江南春深感传统媒介代理行业扎堆竞争的惨烈,决定另辟蹊径,走“分众”之路,打起了楼宇电视广告的主意——在电梯里安上液晶电视屏。结果这个不起眼的生意竟然得到了热烈追捧,他很快得到了来自软银中国第一笔50万美元投资,但同时竞争者也出现了——风头最劲的是同在上海的聚众传媒,做的是一模一样的生意。

这场针锋相对的战争,最终以分众传媒收购聚众传媒而告终。而江南春在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很简单,只有一个字——绝不拖延的“快”。这个“在电梯里或楼道里安几块电视广告屏”的商业模式,毫无技术性可言,拼的就是谁的速度快谁就能赢。2004年4月参与联合投资分众传媒1250万美元的红杉中国基金创始合伙人张帆评论说:“因为行业竞争壁垒不是很高,聚众在追赶你,其他企业随时可以加进来,只有往前冲,才能把这个做好,所以我们后来就给他制订非常严格的、细化到每周每日的销售目标。”

2005年7月,分众传媒还以最快速度登陆美国纳斯达克股市,成为海外上市的中国广告传媒第一股。依靠抢先上市和融资带来的资金优势,分众传媒最终在与聚众传媒的合并中占据优势——他们去收购对手而非被收购,也成为了楼宇广告中无可撼动的巨无霸。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