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情商胜过高智商》第四章(1)

高情商胜过高智商 作者:赵霞莉


第一节 倾听与交流

1 . 请听孩子把话说完

倾听是一门学问。即使身为大人的家长们,也未必能完全掌握倾听的知识。家长们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往往觉得自己是大人,所以时常把自己的理解与想法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误解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

女儿说:“妈妈,我们去商店吧。”母亲听后,一脸不悦地说:“去商店干什么?”“我想去买几瓶牛奶。”“整天就知道喝!你什么时候才能多花点心思在学习上?”母亲听完女儿的话后,大声地责备道。女儿突然抽泣起来,边擦眼泪边说:“我是想买给外婆喝的。有一次外婆病了,小姨买了箱牛奶给她。我听见外婆说牛奶很好喝。可是,她又觉得牛奶太贵,一直不舍得买。”

很多大人往往没有耐性听孩子把话说完,或者自以为是地把自己的理解投射到孩子所说的话里。如果像刚才提到的那位母亲一样,听话只听一半便迫不及待地打断,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所说的话,那么通常会导致家长误会孩子们善良的心灵,不利于亲子之间情感的交流。

一位妈妈问她5 岁的小儿子:“如果有一天,妈妈陪你出去玩时觉得口渴了,可是找不到水喝,碰巧你的小书包里装着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

儿子听后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虽然儿子年纪还小,尚不懂事,可他这样的回答却让妈妈十分失落。于是,妈妈准备像别的父母一样,狠狠地训斥孩子一番,然后教育他遇到上述情况时该怎么做。

可是,训斥的话刚到嘴边,又被她咽了回去。她突然改变主意了,想先听听孩子的理由。

“孩子,”妈妈满脸微笑地问,“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儿子眨眨眼睛,一脸稚气地说:“因为我想把尝到的比较甜的那个给妈妈。”

那一刻,妈妈的眼里盈满了泪水。她为孩子的懂事而高兴,同时也为自己给了儿子把话说完的机会而庆幸。

大多数父母都在生活上十分关爱孩子,却很少将孩子作为有人格尊严的人来看待。当孩子把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向父母诉说时,父母常常因自己的不如意而打断他们的话,轻则训斥,重则打骂。孩子的倾诉得不到父母的尊重与重视,于是他们常常把秘密埋在心里。长此以往,父母便会觉得很难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导致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盲目而无奈;孩子也会因自己说话的权利得不到实现而对父母产生抗拒心理,导致与父母之间互不信任,无法沟通。

父母打断孩子的话,不让他们把话说完便加以责骂、惩罚,将会产生两方面的消极影响:一方面是阻碍孩子提高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还会滋生孩子的自卑心理。孩子向家长倾诉内心想法与感受,有利于提高其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而父母一旦没有耐性听孩子把话说完,就会剥夺他们提高表达能力的机会。孩子的表达能力无法得到提高,将会在社会交往中陷入表达困难的尴尬境地,从而产生孤僻、自卑的情绪。一个自卑的孩子,无法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便很难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孩子虽然年龄不大,却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想法。他们同样有自己的人格尊严,有抒发内心感受、表达内心看法的权利。父母应给予孩子这样的权利,耐心地听他们把话说完。如果孩子说得有理,应当鼓掌赞赏;若觉得孩子说得不合理,则可表述自己的看法,与孩子交换意见,直到帮孩子解开心中的疑问。只有这么做,才能使孩子明辨是非。而父母在此过程中体现出的耐性,将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情绪榜样。

当孩子与您交流情绪、交换思想时,请务必做到以下“三不”:

① 不抢答、不打断;② 不妄加猜测,不按照自己的思维预先给事情作判断;③ 不在孩子表达出不合理的看法时暴跳如雷、拳脚相向,而应循循善诱,给予批评指点。

2 . 孩子最厌恶的四种交流方式

很多父母都希望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了解他们的真实思想与生活,从而走进孩子的心灵,使他们拥有良好的情绪与健康的心理。可是,当一些家长希望能与孩子无所不谈时,却时常遭到孩子的拒绝。他们发现,孩子对彼此之间的谈话似乎一点都不感兴趣,有时候甚至还会出现抗拒心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还得从父母的交流方式上找原因。

以下四种类型的交流方式,是孩子们最厌恶的:

① 唠叨型孩子明明已经知道了某个道理,可有的父母依旧唠唠叨叨说个没完,反复拿这个道理来说事。从心理学上来说,这种唠叨是一种反复刺激,将会在孩子的心里产生一种保护性抑制。家长说得越多,孩子越不想听,有时甚至还会出言顶撞。

小贴士: 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应与对待成年人的方式一样。当孩子犯了一点错误时,不要板着脸指责他,而应委婉地指出;当想让孩子懂得某个道理时,不要反复唠叨,而应找个最合适的时段说给他听,增强道理的感染性。

② 审问型有的父母刚在孩子身上发现了某些不良行为的苗头,就大惊小怪地把孩子喊到跟前,一脸严肃地对他们进行“审问”。在此期间,父母通常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根据主观臆断,把一些未知的可能性当做现实。于是,孩子通常会因为父母的言过其实和妄加推测而大为恼火。

小贴士: 父母要知道,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他们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

因此,在对待孩子犯错的问题上,父母应抱着宽容的态度,不要捕风捉影,不要妄自猜测,给孩子一个解释错误行为的机会。当确定孩子的确犯了错误后,免不了要批评他们。但是这时候,切记要将事情本身与做事情的人分开。也就是说,您该让孩子知道自己做了件不好的事,而不是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不好的人。

③ 迁移型这种交流方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情绪转移。有的父母会将别人身上出现的不良情绪和行为,不分青红皂白地迁移到自家孩子身上;有时,父母还会将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产生的怒气,转移到孩子们的身上。当遇到父母心情抑郁或烦躁时,孩子们无论有没有做错事,都会遭到大声斥责。这种交流方式产生的后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损害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亲子关系恶劣。

小贴士: 父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给孩子树立一个懂得忍耐的榜样,便是对孩子最好的情商教育。无缘无故成为出气筒,即使是个大人都会觉得难以忍受,更何况是孩子呢?因此,当父母正处于情绪低谷时,千万不要把这些负面情绪暴露在孩子面前,以免让孩子在这样的“言传身教”中,不知不觉地步入喜怒无常、自私自利的危险境地。

④ 揭丑型有些家长总是喜欢这样处理孩子的犯错问题:他们喜欢在吃饭、聚会等公众场合,当着同学和亲友的面,对犯错的孩子进行训话,一一数落他们所犯的错误。家长们通常会认为这样的教训才能让孩子牢记在心,殊不知,这样做会挫伤孩子那颗希望得到保密、谅解和宽恕的心,使他们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想法。不知不觉中,家长的揭丑行为便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小贴士: 如果不想彻底摧毁孩子的自尊心,那就学会不要把他的“丑事”

公之于众吧;也不要经常拿比他优秀的人来刺激他;更不要常把这些最具打击力和摧毁力的话挂在嘴边:“看人家的孩子,多让人省心啊。”“你怎么没有隔壁家的孩子一半懂事呢?”……这样的话语,往往把孩子推到与自己对立的位置。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