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绝望中寻找希望(1)

与世界对话 作者:郭亮


据说人到中年以后,内心会变得柔软,过往的回忆会时时浮现。喜欢怀旧的人当然知晓时光不再的道理,但当冷清或温暖的光阴都在身后远远退去,人也不免伤悲。

俞敏洪经历过磨难,经历过辉煌,顶峰与谷底的落差也曾令他几近崩溃,但他最终走了过来。经历过人事浮杂,俞敏洪变得多愁善感,喜欢回忆生命中来来往往的那些人和事。

这本来就是一种微妙的际遇。在人的一生中,不知要与多少人相识,从儿时的玩伴、年少时的同窗,再到工作后的同事,在各种场合结识的朋友,在这无限的人群中,往往只有几个人能成为知己挚友。

仿佛俞敏洪生来就陷在绝望与希望的轮回中,这令他的故事更添宿命色彩。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刚刚步入全新的时代。改革精神再度改变了这个国家。

高考,成了身在农村的年轻人们改变命运的最好途径。事实上,这何尝不是古已有之的传统呢?多少农家子弟为了美好的前程,夜以继日地苦读!于是,民间诞生了一个个励志故事,如凿壁借光、车胤囊萤、孙康映雪。

这些故事让我们深知农家子弟的艰辛,也为他们改变命运的努力而感慨。俞敏洪也是这条路上的行者,他考取“功名”的道路却更加多舛。

屡败屡战的高考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十年寒窗苦读,一朝功成名就。“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不知是多少读书人的理想人生规划。对于俞敏洪来说,也是如此。

俞敏洪的求学之路,充满了曲折和不可知的变数。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于当地教育资源紧缺,一家只允许一个孩子读到高中。俞敏洪姐弟俩都到了考学的年龄,由于姐姐在读初中时成绩非常出色,老师在众多的孩子中选中了姐姐去读高中。

那时,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女孩子上学的权利仿佛是一种格外珍贵的恩惠。俞敏洪的姐姐能上到初中,已经大大好过了许多读了几年书、略微识得几个字,便被家里勒令辍学的女孩们。姐姐要继续读高中,也就意味着俞敏洪的学业只能止步于初中。

然而,俞敏洪的母亲对知识有着很固执的信仰,她坚持供女儿上高中。对于俞敏洪,她则心存侥幸,期盼5年后政策会有所转变。然而5年后,一切如故。俞敏洪读完了初中,依照规定,回到生产队里种田、开拖拉机。

正当俞敏洪享受着清新纯朴的田园生活时,母亲却为了这本应挑灯夜读的时光被浪费而大为焦急。1978年,俞敏洪的母亲打听到村里有户人家的女儿不去读书了,便费尽周折找到校长,请求他允许俞敏洪顶替那个女孩的名额。如此峰回路转,在母亲的努力下,俞敏洪从田野重新走回教室,又开始一心苦读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