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7.最好最坏皆北大(9)

与世界对话 作者:郭亮


于是俞敏洪约了几个同学一块儿出去办托福班,挣出国的学费。

此时,中国的出国大军如决堤之海,汹涌而起。随之而来的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北京街头的各式TOEFL、GRE培训班。走投无路但却心思活络的俞敏洪把眼睛盯在了校外培训上,他和其他三个同学在校外培训班代起了课,打起了小工,一节课30元,十节课就是300元。

在当时,很多很小的补习培训班都因为请了诸如俞敏洪这样的北大英语讲师,打起了“北大”的旗号,俞敏洪自己也掺和在里面。但北大自然以声誉为重,对这类做法一律明令禁止,并且给俞敏洪下了禁令。

俞敏洪倒也没有太在意,看着从前的同班室友包凡一、王强都已经或将要在异国他乡沐浴欧风美雨,自己却屡屡碰壁,心里自然焦急,颇有些破釜沉舟、索性豁出去的味道。

不料这一回,让在北大沉默了十年的俞敏洪一朝成名,但这次的成名,的确是个黑色幽默。

被母校踢出了局

“北大踹了我一脚,我当时充满怨恨……”俞敏洪说。

从北大,三角地是仅次于博雅塔、未名湖的著名景观。它是北大信息流动的中心地带,所有学生举办的露天的小活动也多在此开展,各种各样的讲座信息和广告信息都在此发布,每一个北大学子都不会陌生。

俞敏洪也不例外,但北大三角地最让他刻骨铭心的,是北大对他的羞辱。

1990年秋天,北大三角地的高音喇叭广播了对俞敏洪的处分,大意是俞敏洪打着北大的名义私自办学,影响教学秩序云云,处分决定是记大过。

俞敏洪没有丝毫准备,因为校方在作出处分的决定之前并没有和俞敏洪进行沟通。这样严厉的公开批评,如一道惊雷,炸得俞敏洪措手不及、惊慌无助。

一时之间,俞敏洪在北大成了轰动性的人物。太多的关注、太多奇怪的眼神,一下子全部涌向了昔日默默无闻的俞敏洪。令俞敏洪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沉默多年的他,居然以这样一种方式来了个“一鸣惊人”。

俞敏洪并不是一个脆弱的人,也不是一个承受不起苦难和打击的人,但是在毫不知情、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这个处分对俞敏洪来说,犹如当头雷击。为了挽回颜面,1991年9月,俞敏洪作了一个令家人和朋友都十分意外的决定——辞职,放弃北大。

在20世纪90年代初,作出辞职决定可是惊人大事,尤其是高校教师。这种“铁饭碗”般的职业,当时多少人求之不得。其实,俞敏洪完全可以在北大继续教书,因为时光会冲淡人们的记忆。

也许,很多人会对俞敏洪的胆识肃然起敬。可是,这背后的辛酸和无奈却是许多人所无法体会的。“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在北京这个大都市,一个普通人决然地放弃公职,从此踏上的是一条随时面临巨大的生活压力、处处需要抵抗冷漠都市的挤迫的不归路。

俞敏洪承认自己很自卑,但自卑并不等于不需要尊严,相反,是需要更多的尊严。或许俞敏洪之前心存侥幸,对北大的人文关怀充满了信心。结果,一纸休书,把他踹出了他曾引以为豪的燕园。昨日还是此家人,今日翻然成路人。

被北大“踢了一脚”的俞敏洪,顷刻之间成了北大的“流亡者”。以这样的收场来告别生活了11年的北大燕园,放弃自己的事业,背着重重的处分,俞敏洪的生活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他内心的落寞、苦闷、绝望,外人不得而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