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独自一人并非是个贬义词

一个人的狂欢:内向性格的力量 作者:(美)罗莉·海尔格


美国社会生活中被疏漏的一大块就是独处;孵育出这种精神的,不是孤独——因为这种疏离感在稠人广众之中反而能够潜滋暗长——而是那个没有任何外部压力的时空区域。

——玛雅·曼兹

一个周五的傍晚,你下班回家。这一周里你不停地与人打交道、在工作中表现自己,还得对别人的要求作出答复。现在你已经筋疲力尽了,期待着有时间自己单独待一会儿、睡一觉或者把身体伸展开,读读书、看看报或者轻松地做些细碎的活计——一个人独占整个静寂的空间。在路边的一个书店里你碰到了一个熟人,她问你今晚上怎么打算。你跟她说了自己的想法,她看起来有些为你担心。你注意到了她脸上那担忧的表情,于是心里有些讶异,觉得自己是否有哪个地方不对劲儿,因为在周末大家好像都想出去而不是一个人待在家里。

假如你的自我疑虑鼓动你走出去,去参加了你一个朋友主办的聚会。你的出现让朋友们都很惊讶而且高兴,这让你确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但是还在跟大家问候寒暄的时候,你很快就感觉似乎丢了什么东西,开始后悔作了“每个人”都鼓励你作的这个选择。你感觉到了那种“在稠人广众之中潜滋暗长的疏离感”,渴望一个人待着,自由地想自己的心事,回到自己的节奏上来。可是你刚来不久,板凳还没坐热,还不能马上就走。于是你感觉自己被困住了,进退两难。

这种“交往中的疏离感”在我们的文化中非常普遍,但是却没人认为这是一种需要诊断的“病态”。不管我们在人群中感觉多么呆滞无趣,我们还是抱着全社会特有的假定,认为与人交往极有好处而且十分必要,独处却令人怀疑。让我们假设上述的故事以相反的方式发生会怎么样:

你在书店里碰到熟人的时候,告诉她说你要去参加一个聚会。她看上去很为你担忧,非常忧虑你由此会失去很多东西。她的意见是:“你盼着有自己的时间都盼了一个星期了,为什么现在又妥协了呢?”如果你已经而且正在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和其他人待在一块儿,她可能会表达自己的忧虑,认为你在回避独处的时间,暗示你可能会很沮丧压抑。

尽管刚才假设的这种反应不可能会出现,但这正是一个内向的人所欣赏的观点。对一个内向的人来说,在一个群体中与他人互动确实意味着错失了独处的机会。在一个信息源太多的地方,内向的人错过了自己的思想、主观性、自由以及自己的潜质。在一个高度刺激的社会环境中,“周五晚上去哪儿”这样的问题、那种显而易见的大家都需要更多刺激的观念,对内向的人来说都是监狱。他迫不及待地想要自由——冲出去远离噪音,远离谈话,远离那些对他内心的侵扰。然而,在他的情绪和周围环境之间存在的偏差却可能会导致他进行自我批评,而这正是一个人沮丧消沉的特点。

关注那些被剥夺了独处权利的内向者是非常明智的。她是否因为沮丧而忽视了自己?是否成了内疚和自我谴责的牺牲品?她与快乐隔绝了吗?她是否感觉自己了无生趣了呢?

内向者的“好去处”是独处时那广阔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内向者的内心得到满足,心绪得以平静,情感得以调动,信心受到鼓舞。我们所受的教育让我们担心“想独处的心态”并对它加以限制,而且我们的语言也把社交世界摆在中间位置:英文中有一个专门指与人交往互动的动词——Socializing(参加社交活动),但是却并没有一个专门的、有肯定意义的动词,来描述一个人独处的行为。我们往往倾向于把独处看成一个需要克服的毛病,或是看成一件我们买不起的奢侈品,而不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我们不仅仅是社会的动物——我们也是独居的动物。

但是如果更仔细地看,我们会发现很多动词都带有一点儿独处的色彩:做白日梦、冥想、幻想、计划、思考、建立理论、想象、祈祷、观察、作曲、反省、发明——这里还并没有包括一些典型的像阅读、画画、研究、写作等由个人单独进行的活动。独处并不是缺乏什么。正如信奉道家的人所理解的那样,独处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虚空”,是一扇打开的门,通往充溢着各种可能性的世界。

从另一个意义来说,我们所做的大多数事情都是独自进行的。我们周围可能会有很多人,但是每一个人所走的路都是属于自己的。可是有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依附于他人。这种预期让很多人都感觉孤单而且被疏远了。要是我们把社会交往看成是对独处的回避会怎么样?要是我们认为独处才是生活的核心体验,并且保证我们的孩子们都被训练好能够应对独处,那又会怎么样呢?

实际上,独处是“社会生活中被忽略的一大块儿”。我们被告知要有家庭观,是团队的一员,要有很大的社会关系网络,越多越好而且永无止境。我们怎么就离自己那么遥远了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